泰顺山脉逶迤,峰峦叠嶂,沟谷纵横,溪流密布,有“浙南屋脊”之称。为方便生活和劳作,在此生活的人们架起了一座座桥梁。桥梁采用中国传统修造技术建造,多为木结构,有的在桥面盖上廊屋,既可保护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又可供人暂时歇息。
溪东桥泰顺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据说境内现存有33座明清时期遗存的古廊桥,其中有15座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为展示廊桥文化,推进泰顺旅游,泰顺在泗溪镇建成了“廊桥文化园”。作为园区核心的北涧桥和溪东桥,自然成为泰顺旅游最负盛名的景点和名片。
溪东桥桥檐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廊桥”的“姊妹桥”宛若蜈蚣跨卧在泗溪的北溪之上,两桥相距不足千米,均为叠梁式木拱廊桥,结构精巧,造型古朴,桥屋红墙青瓦,屋顶飞檐走兽。地处上游的是溪东桥,当地人亦称“上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以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而无桥墩,颇为罕见。下游的北涧桥又身处下桥村,自然是“下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与溪东桥相似而规模稍大。我们现在看到的两座廊桥都是在清道光年间重修后的样子,其中溪东桥的重建是道光七年(),北涧桥的重修则是22年后,重修两桥的主事人为师徒,故“姊妹桥”也有“师徒桥”之别称。
溪东桥廊屋屋顶站在北涧桥边宽阔的溪滩上,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淙淙,清澈见底,小桥接以碇步可通桥头和村子,自年央视春晚上朱洁静领舞《碇步舞》后,泰顺又多了一个网红景点:“碇步”。桥头的千年乌桕与千年樟树相互依偎和搀扶,被赋予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境,可惜暮春时节又恰逢园林工人搭棚修剪枝叶,我们只有一瞥而过。可以想象一下,秋风将乌桕染红的时候,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色。
北涧桥畔的碇步廊桥在当地一直以来被称为“蜈蚣桥”,在地理偏僻、交通闭塞的闽浙山区默默矗立、传承但并不为人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茅以升在泰顺见到了廊桥,并认为廊桥营造技术正是被以为失传了的中原虹桥营造技术,将其编入《中国古桥技术史》。于是,廊桥重为世人所知。而年11月《中国摄影报》发表“浙南廊桥有遗篇”报道,首次采用了“廊桥”名称,泰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廊桥之乡”而盛名天下。
秋日的北涧桥:乌桕叶红而樟树常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