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顺众多廊桥中,泗溪镇下桥村的“北涧桥”最富盛名,在泰顺15座国保级的廊桥中也位列第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
从文重桥到北涧桥开车也不算很远,初秋的阳光洒在大山深处,不冷不热不焦不燥,正是踏秋好时节。受疫情影响,原本人满为患的廊桥文化园显得有点冷清,反而给了我更多角度观赏北涧桥的机会,不会堵在桥头而过不去。说来也怪,一走近北涧桥,我脑子里就一直闪着一个画面,那就是似曾来过这里,一切皆是那么熟悉,但却又记不清楚什么时候来过。同行的云霖兄说我可能梦里来过,也许还真是梦中来过这里。
眼前的这座木拱廊桥,为叠梁式木拱廊桥,整座桥全部用木料制作,因桥跨北溪之上,故名"北涧桥"。它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嘉庆八年()修建,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全桥长51.87米,宽5.39米,净跨29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当地人称"桥头",地势较高,有石阶16级。桥的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石阶26步。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桥的两首悬挂有国家文物管理局的桥梁专家杨道明教授所题“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个大字,这也刚好道明了北涧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走进廊桥,脚下厚厚的木板发出咯噔咯噔清脆的声音,拾级而上,抚摸着栏杆,望向河岸上青山叠翠,山岚间升起的薄雾袅袅,让人如临仙境。穿过桥面,则是桥屋,桥屋也是廊桥工匠们精心构作的重要部位。在拱架上建廊屋,从功用来讲,增加了桥拱的压力,使之更稳固,也起到了防护风雨的作用。同时,桥屋各部位的艺术处理,如屋檐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屋脊装饰等,增加了桥梁的整体美感效果。远处观望北涧桥,那朱红色的风雨板,如同万绿丛中一抹红,艳而不俗。更是突出了廊桥的主体地位,又能让北涧桥与四周自然色彩融合起来,可谓相得益彰。北涧桥的风雨板虽然施加了颜色,廊屋的柱架却保持原木本色,天然且朴素。桥屋的大部分石质附件也没有太多雕琢,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感。穿过北涧桥,长长的一条鹅卵石路,窄窄的石路边上是一间挨一间的小商铺,这些同是全木结构低矮的房子,让人如穿越回到明清时期。矗立在桥头的两棵参天古树掩映着廊桥和民宅,廊桥屋檐上的脊兽和民宅山花上的悬鱼在枝叶的摇曳中,若隐若现。
北涧桥的东边原来有一座戏台,是村民们闲暇之时娱乐看大戏的场所,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年初时乡民们都要到临水殿、陈大翁宫里许愿,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合家团圆。而到了年底,就抬着陈十四和陈大翁的神像到北涧桥头的戏台前看戏,一是向神明还愿,另外则是此时农歇闲时,看场大戏也算是给自己一年辛苦劳作的酬谢。
据记载,北涧桥原来建在现桥上游约五十米处,当年为木平廊桥,后被毁,才移至现今位置,而原来的平桥则只留有遗址。传说几百年前的一天,有两位云游天下的仙人,路过泗溪北涧桥的平桥上,看见这里山清水秀,景致好,两人就在桥上摆下棋盘,一边赏景、一边下棋。一会儿,一个老太婆带着一个名叫知周的孩子,要过桥,她对两位仙人说:“请两位客人行个方便,让我和知周过桥吧。”两位仙翁听说那七八岁的孩子叫知州,觉得好笑,放下棋子站起身来。有个仙翁顺口念了一首诗:“八十婆婆不知羞,小小孩童做知州。此孩若有知州做,北涧桥上水漂流。"老太婆听了仙翁的取笑,羞得抬不起头来。当地俗话说,"欺负竹脑,莫欺负笋卵(刚出土的笋)。",没曾想十多年过去后,当初那个名叫知周的孩子果真做了知州。而就在那年冬天,泗溪一带连续下起了几天几夜的大水,洪水将把北涧平桥给冲走了。
康熙十三年(),苦于没有桥过溪的下桥村人在首事陈汝昌、林友卿和僧明灯三位的倡议下,在北涧桥原址下游五十多米地方,重建了一条木拱桥,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北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