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安康关于安康的故事该如何讲

编者按

让寂灭的痕迹在时间深处得以存留,是纪录片的使命。好的纪录片,其生命里一定怀有一颗立方形的、感情强烈的、热气腾腾的良心,还有创作者们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和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汉水安康》播出后,片中呈现出的那些人文气息和时代历史,让很多人有所议、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在一个宏大的题目面前,如何做到去政治化、去概念化,不费解、不虚浮、不浅表,不故作深沉、不矫揉造作,把真正的传承继续、精神气质、呼吸与共的东西,有温度地追问和记录出来,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下的。

《汉水安康》:讲述安康故事的成功范例李焕龙(安康图书馆馆长)摘要:通过对纪录片《汉水安康》的素材选取、表现手法等内容与形式的艺术分析,指出安康主题性对外宣传的价值取向与方法选择。关键词:《汉水安康》安康外宣内容方法大型人文纪录片《汉水安康》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人们对赞美安康、宣传安康的持久话题。由此,也使我们对如何讲好安康故事(或曰如何搞好安康外宣)引起思考。《汉水安康》只有三集,第一集《秦巴水色》讲生态,第二集《天生水运》讲人文,第三集《依水之城》讲民生。其布局合理、主线明晰、主题突出,简明而又深刻地表达了汉江之于中国的价值,以及本片宣传安康的价值诉求。我曾参与前期策划及文本讨论,那时的我们抱着标语口号式的宣传目的和主观臆断性的家园情怀,反复要求编导如何突出安康的地域特色、人文历史、生物资源、城乡巨变以及古今名人、社会进步。对于这些意见,编导完全听从,但却很少采纳——他们听从的是这些诉求,呈现的却不是我们建议的那些具体内容——不是那些我们自认为的高大上,更不是现成的政治概念、形象口号、旅游资源和先进典型、发展变化,不是老套的新闻通稿加同期声,不是工作总结加音画组合……而是平民视角地讲故事——从人出发,给人说事——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认识安康普通的山、水、城,从而让安康成为引人入眼、诱人入心的多彩故事。由此,给我们的追问是:讲述安康的故事,应该讲什么?怎么讲?1、讲山:山是生态,是资源,是自然环境和地理标识。安康的山,是具有国家意义、全国价值的大山。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岭,巴山是巴人的居集地。而汉江上游的“秦巴汉水”,更是秦楚巴蜀文化的地标。因而,要对外宣传安康,务必以秦巴二山为形象标志。1.1我们过去的误区:因为“人定胜天”,所以人要治山。在过去的宣传中,我们对山的推介,不是山的本身价值,而是人的附加值:我们在山上改造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亦如讲解农业学大寨的“石坎梯田”、三通建设的“通村公路”、移民搬迁的“乡村城镇”……这些东西好不好?对于一时一地而言,是相当好的,因为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但从自然生态、人类生存的永久性、科学性出发,这些“改造”的破坏性是长期的、不可根治的。只可惜,我们几十年来都热衷于宣传这种短视、短见的“丰功伟绩”,如同自我曝光,却不自觉自省。回望我们几十年来自办媒体的“日常内容”,和我们在中省媒体上的“外宣精品”,除了这种破坏式的创造外,还有什么亮点、热点呢?“7.18”抗洪期间,我亲眼看到,有些山地的滑塌体,就是因为修公路、修水库而挖了山脚、山根而形成的。可是,这些血的教训谁来记取呢?我们的宣传,受“文革”影响太深,可以说,“文革”流毒毒害了几代人的思想观念,至今四十岁以上的人群中,血管里还流着“文革血液”。因此,尽管“人定胜天”的口号不喊了,但人类盘剥自然、破坏自然的恶习,仍被我们视为政绩在歌功颂德。因而,让山回归于山,说山当说山的核心价值,应是山地安康对外宣传的基本做法。1.2《汉水安康》的经验:展示出山地上的自然遗存和人类遗产。在《汉水安康》的山中,那山不仅是自然的山,而是有着见证人类文明的自然遗存,有山地为我们收藏的人类遗产。在这样的山上,所生长的文化价值,是人类共有的,而不是一市一县的。虽然有的物产是安康的特产,但它所映的社会价值,却是超越地域的,是人类共通、共享的。因为这样的理念,《汉水安康》所展示的秦岭、巴山的生物资源,让我两次落泪。一次,是看到秦岭四宝之一的珍稀动物朱鹮;一次,是看巴山的稀有食材岩耳。这两种生物,价值近于活化石,之所以顽强地生长在秦巴山中,影片讲明了其来路: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几乎好到“唯我独尊”,同时也昭示其后路:只有呵护生态,才能享受美好;只有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普遍好了,人类才能享受到如此之好的生物资源。于是:生态、生物与生存、生命意识的相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宣传价值不是用标语口号和现成官话喊出来的,而是打通了安康的秦巴山、连同了人类的生命线,一点一点挖出来、探出来的!是电视艺术家用生命意识在人与自然共有的生存空间中体会出来的!1.3安康故事的讲法:用山的语言,讲山的事情。《汉水安康》的山,是有语言的。它的语言,就是它的生物资源——朱鹮的歌唱、岩耳的味道,都有各自的语言系统。他们的自我讲述,才是最好的故事。由此,我们看到了讲故事的重要技巧:不要人为地宣传,而是让人说人话、让物说物语。当然,物语要靠人来传达。找到了与之相依为命的人,就能传达出这些生命的生命力。

在此,《汉水安康》所发现的物语“代言人”,是既有人话,又有物语,甚至他不开口说话也能让画面语言为之发话的人。由此我们看到:找到物语,会说人话,是讲好安康故事的基本功夫!

你看,呵护朱鹮的饲养员,并不用人的语言去为朱鹮代言,而是用朱鹮生活状态所需要的“鸟语”或肢体语言,就能交流、沟通,乃至互为阅读,互生情感。你看,采岩耳的山民,从天气和岩石的色彩上就能判断“手气”如何,神不神?其实,一点都不神。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是物语对人话的“通感”,是人语对物语的翻译。找到了自然界的物语,并能在人类使用,这山,便是文字,便是打开的书本,便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命舞台。讲述安康的故事,多半要讲山的内容。如果用物语和人话相融的方式讲述出来,定然是美好动听的,定然是美丽动人的。

《汉水安康》第一集《秦巴水色》

▼时长:38’25”

2、讲水:水是交通,是沟通,是安康人文的母体。因为汉江是连接古今与中外的生命通道,所以从文化价值上看,它是安康的人文母体。2.1我们过去的误区:是水利与水患的表层展示,是乳汁与泪水的感性表达。在阶段性的功利性宣传中,我们习惯于见风使舵——上边要宣传水利,我们就讲汉江之好,展示其水色如何秀、水质如何优;要向上边报灾,我们就将汉江视为穷山中的恶水、洪水中的猛兽。如此断言取义的汉江,展示给外人的,必将是碎片性的印象。而碎片性的宣传品,提供给外人的汉江认知,肯定是片断的、片面的。或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想拼命呵护的东西,外人要么鄙视,要么嘲笑,要么恶意曲解。因此,你越努力地把汉江比作“莱茵河”,外人越认为你妄自尊大;你越疯狂地说汉水文化比三秦文化中的关中、陕北文化要好什么、优什么,外人越认为你是对关中的十三朝“古都”、陕北的“红都”历史缺乏常识性认识;你越说汉江的洪灾多么凶残,以及“7.31”水灾中的人为因素多么严重,外人越会认为你是头疼医头、脚疼治脚的摸象盲人。岂不知,水质的优与劣,与我们对水的态度息息相关;岂不知,汉江是乳汁也好、泪水也罢,其实是人与江的关系呈现,而不是人对江的野蛮审判、独家定性。或许正因为如此,外人对安康、对汉江以及对安康与汉江的关系则无完整认识、良好认识,乃至正确认识,以至于作为核心水源区的我们,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际,被舆论改写、被外界忘却,形成了长时间失语的失误败笔。因此,要想别人怎么宣传我们,先看我们如何宣传自己。因为我们没有长规划与大策划,没有系统工程与系列产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务必反思、反省,务必自立、自救。只有自尊,才有自信,否则难有文化自信和安康故事。2.2《汉水安康》的经验:把这江清水展现成安康的根脉与文脉。文化讲长度,历史讲高度,相对于文化渊源静静长流的恒定之态而言,历史上重大人物的不断更替、重大事件的不断涌现,不仅让历史的发展高潮迭起,而且让众多的历史剧精彩纷呈。因此,文化往往被历史忽略,文史往往被重史轻文。比如安康,要说我们的地域文化代表是汉水文化,似乎有概念模糊之嫌;而论诞生于汉水上游的汉文化,则是中国的民族文化集大成,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与代表。因此,安康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是天下汉人的故乡。正因为如此,汉水不仅是安康的文明之根,是安康的文化之脉,而且是中华的文脉,是汉人的根脉!因此,我们在《汉水安康》中看到的汉水,才有了汉剧这样的汉人之剧,汉文化之剧;才有了龙舟这样的“龙的传人”的传承之舟、龙文化的传播之舟;才有了经由汉江两岸延伸到中国南北的古道,才有了因汉水通航而带来的通江达海之便,才有了这条航运之江所带来的洋教与西方文化。一江汉水,一江文化,不仅沟通古今,而且连接中外。这样的民族之根,文化之脉,才是安康的大名片、大形象。为此,《汉水安康》的文化之功,不在于他拍了好多精美的画面,而是透过那血泪凝成的纤夫号子,让我们从安康出发,看到了中华文脉,看到了人类历史长河上的安康之魂!有了这样的民族根、民族魂,我们还和外人比什么谁家出了几个皇帝、谁家建过几朝都城吗!这种放弃自家之长,去比别人之长的儿戏,我们已经玩了好多年!今天,《汉水安康》让我们清醒:作为汉水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天下汉人的故乡,安康人应当自信,安康的文化自信应从中华民族文化之长度上扬长避短。2.3安康故事的讲法:从中华文化源头展示汉水文化源流。

一条汉江,流长公里,且是长江的支流,无论从其独立性或长度、流量上讲,在国内水系的江湖中都算不上老几。那么,如何宣传它的价值呢?南水北调、梯级电站及湖光水色、清澈水质和水利、水患等各地都有的名词均不具备名片价值。

《汉水安康》为我们推出的文化符号是:汉剧、民歌、龙舟、茶文化、丝绸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形态。只有这些,才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发言权,才能使汉水安康与中国文化接轨。因为:汉剧之“汉”,是汉人、汉字、汉王朝、汉民族的“汉”;民歌之“歌”,不仅是国家级的“非遗”,而且是汉剧音乐的伴侣;龙舟之“龙”,是中华文化的图腾,是龙的传人世代相传的“龙风龙骨”;茶文化之“茶”,是茶马古道之“茶”;丝绸文化之“丝”,是丝绸之路之“丝”;宗教文化之“宗”,不仅有道教南派的师“宗”,佛教南派之“祖宗”,而且有洋教之“教”,还有包含了中西合璧和少数民宗之“教”……

这样的国家性、国际性、人类性文化符号,让安康文化之源重合了中华文化之源、人类文明之源。于是,安康便成了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汉水文化自然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优秀文化。

《汉水安康》第二集《天生水运》

▼时长:39’14”

3、讲城:城是物聚、是人居、是民风、是民生。关于城市,《汉水安康》不仅有《依水之城》,而且在此集之外还有航运、生物和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市民,由此可见,这座“汉水明珠”,是因水而兴的。或许正因为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水运是物质与财富的流通之利、聚积之利,人类才有了“趋水而居”的习性。由此而展开,该片让人感到既大气磅礴,又很接地气。3.1我们过去的教训:概念化与无序化的功利性宣传。

我们过去对这个城市的宣传,基于家园情节,走入了六个误区:

一是盲目叫好,把天下好词、好话似乎都要让安康来“集大成”。岂不知,如此之好,你好我好他也好,毫无特色。

二是妄自尊大,自己有了一点点好就无限放大,形成舆论效果上的一叶障目。其实,这样坐井观天,并没引来别人的好评,只是妨碍了自己的视线。

三是胡说八道,能把古代神话说成是安康人、安康事,甚至给牛郎织女都找到了故居,这种没文化、非文化、破坏文化的恶习,除了遭外人耻笑,不会对我们的文化与宣传带来任何正能量!

四是无知而无视,媒体宣传偶尔有,口碑宣传时常有。一些外来干部因是来度阅历的,其心不宁,其言散乱,常对外人说安康是不毛之地。

五是宣传无序,不会正确引导舆论,以致邱兴华、周正龙和“7.18”之类新闻出现时束手无策,任由外界炒作。到了外界认为安康就是如此野蛮、如此恐怖时,你再想扭转,已无能为力。因为负面影响总是比正面新闻超过百倍地迅猛传播着。

六是没有长规划、短计划,缺乏大策划、系统化的宣传战略与谋略,以致“南水北调”让安康失语。这一特例,充分说明了是决策者的失职、执行者的失守——职守与操守的无意识丢失和习惯性不作为。

3.2《汉水安康》的经验:以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对于我们这座小城而言,我们的“大人物”,再大也不过省部级——人类自有阶级、阶层和国家、政治以来,省部级的高官有多少呀!我们如此与人比,其结果只能是老百姓常说的“人比人,气死人”。其宣传效果,是出力不讨好。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放弃女娲、鬼谷子之类的伪命题,放弃以官阶定价值的思维定势,本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辩证法,回归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诸如《汉水安康》中的刘贵棠,他为了记录汉江航运史而进行的一个人的追寻,就是寻常百姓以其兴趣、爱好所干成的一件大事。片子中的人物那些小故事、小人物都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汗水。这种“不忘初心”的痴心之战,才是人类追寻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为热爱,所以工作。与刘贵棠相同的,有划龙舟的、有划渡船的、有采岩耳的、有做船模的,还有唱歌、演戏的等等。这些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劳动者。但是,正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才说明人生的意义。正因为他们从事着有意义的工作,才使安康有了生机,有了活力,有了令外人津津乐道的传播价值。

3.3安康故事的讲法:以人为本,城因人兴。

城市的形象,除了路和房,便是人和车。这些物象,各城之间彼此相同,没啥可以宣传的特殊性、个性化价值。我们在宣传城市特色中,除了过去的“秦巴汉水”“汉江上游”“秦头楚尾”之外,别无说辞。其实,这些美好的词语,除了“地理”认知,还有什么文化标识、历史作用、现实价值呢?但我们多年来就这样沿用着。

后来,李克强总理说了个“秦巴明珠”,我们就大呼“秦巴明珠”。那么“秦巴明珠”是什么概念?是什么珠?靠什么明?我们只有这个热词,没有内涵。这就是安康故事的通病——大概!很多安康故事,其实只是个名词。比如那些宗教人物,比如那些红色故事,比如“7.31”“7.18”抗洪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都只说个大概,就推出去、丢出去,任其无效,任人遗忘。

就在今天,我们的对外宣传,仍然只是在政绩、官员等阶段性的人和事上盲目推介,时常让外人因为不认识这个人、不清楚这个事而不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在哪家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shunzx.com/tsls/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