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承载的是马帮,通海马帮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影响了数代人,马帮隐含的意义不可估量,可惜没有好好的挖掘、整理。小时候听我奶奶讲,我家也是赶马帮的,当时马帮回家,饭都要煮好几甄子,马帮驼来的货物堆积如山,他们是小媳妇是很辛苦的。我爷爷就是赶马帮的,客死他乡,我父亲都没有见过爷爷,可以想见赶马帮的辛苦和危险。
马帮,听起来响当当的名字,充满了传奇和浪漫,它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和向往。马帮是当时中国云南一种古老的运输方法,它是由人工和骡马组成的世界上最坚忍不拔的队伍。马帮队伍,都要有一个好“马锅头”。当年的马帮,一般都是由几个同村的人,或者是几个一个地区的人组成,他们中间的马锅头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人,主要负责队伍的行走路线、装备、休息地,以及粮饷等。而在队伍的中间,还会有很多小的马锅头,他们都是通晓各方地理和风俗的专家。无论你到了什么地方,都会有知情的向导和很好的外交官。
马帮是为了生存才铤而走险的。马帮的驿站一般都是40或60里一个,因为这正是马帮可以赶到的路程。这里的驿站一般都是常年居住在山里的少数民族办的。
金碧辉煌建大院
马帮给通海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虽然这利益是包含赶马人的鲜血乃至生命。巨大的利益,为给子孙后代保留下来,通海赶马人,都以建盖豪华大院为荣,在当时赶马人根据自己的财力,从四面八方把当时最好的木材,石料,砖瓦,不惜花费巨资,把通海的能工巧匠汇聚起来,浩浩荡荡、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我访问了一些了解当时建设情况的人,都认为在历史上,是很有气派的。赶马人在他们那精美别致的宅院里,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诉说别恨,分享天伦。在通海县的城镇和乡村,隐藏着许多赶马人的宅院,在上世纪疯狂的年代里,它们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却艰难地保存了下来。介绍几个大院,以飨读者。
马家大院
早就听说过马家大院,是如何的辉煌豪华,一直无缘,直到我任文化局局长的时候,才有缘看到马家大院,还没有进门就感觉到浓烈的文化气息,进门一看,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通海还有这么好的古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雕龙画凤、栩栩如生,认何好的赞美之词,用在这里,实不为过,听现在的房主介绍,以前大院悬挂有许多老匾,就像秀山一样,无柱不联,无额不匾,都是当时的达官贵人所赐,蒋介石、于右任、何应钦、白崇禧、冯玉祥、龙云的都有,可惜文革中破四旧破坏了,往事不堪回首。后来我到了文联工作,对拍摄有了兴趣,又几次到马家大院拍摄,可惜每次来都有破坏,保护成为难题,令人担忧。
马家大院位于通海县河西镇大回村,座东向西,总共三大院,面积约平方米。为民国初年回族马帮商人马同柱、马同宽四兄弟和父亲马原武创建。
第一院:建于上世纪的年,为中式传统建筑,形制似一颗印式,但前庭改成两重檐六方攒尖顶阁楼,此院中的木雕精细并有回族风格,历经一个世纪的时间仍然金碧辉煌。
第二院:建于上世纪年,为通海传统风格的一颗印式,小木作及石雕为西式,全院反映的是中西风格。
第三院:建于上世纪年,一颗印式中西合壁风格,原来设有碉堡,现已不存。
马家大院建筑设计庭院宽敞,气派庄严,房屋空间开阔高大,装饰精美细腻,作为居住环境中的上乘之作。
蔡家大院
位于杨广镇蔡家山的蔡家大院,它的主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经营马帮,出生入死,终于开辟出一条由通海通往弥勒的黄金通道。据说蔡家的马帮每跑一个来回,收入的银元能装两麻袋。院子的主体结构为三进深,大三间四耳。屋内门窗雕龙画凤,且层层戒备。过去每道院墙上都有一个垛子,垛子里有人持枪看守。天井上都扯上了铁丝网,系上无数个铜铃铛。
师家大院
坐落在河西镇政府大院内的师家大院,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院的特色是用了十二根近四米长的石柱子,建房用石柱,在当时闻所未闻,更为奇特的是,建房用的每一颗钉子都是铜制的。房屋的主体结构为明三暗五八马推车带走马转角式传统风格,宅子的屋顶为三檐平,道八尺不造楼,改建一个小阳台,用石块砌成,台上广种花草,道八尺与偏厦、正堂皆有精美的廊道相通,很有些古典的味儿。
原河西人玉溪县县长张联芳有一联书于正堂石柱:插架牙签丕振诗书门第,绕庭琴韵流传风雅家声。联语中流露出艳羡之意。
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位于河西之南,主人张汉骝我认识,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对建筑很有研究,通海有好多建筑都是他设计的,我曾戏说,如果我能有机会建别墅,一定要请他老人家设计,他满口答应,可惜我一直都不具备建别墅的条件,只好作罢。
张家大院光绪年间建成的,距今130多年,前三后三,四耳小四合,带一大厅的走马转角式建筑,合计大小屋子22间、7个天井、3个照壁。门框上留有“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楹联,大厅后壁上摘录了大量的朱子治家格言警句。
据张汉骝的描述,张家大院以前布满了桃桩、梅桩、君子兰,幽静典雅。整个院子三步一幅画,十步一对联。可惜“文革”期间被洗劫一空。
茶马古道传奇家
通海“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许多居民靠南来北往运输货物发了家,马帮的声声驮铃,成就了通海“小云南”的名头。说到马帮,马家无疑是当地最具知名度的传奇家族。
马家的发迹是马同柱帮人赶马,养家糊口开始的,通海商业在当时已经十分发达,南来北往的货物,从蒙自、建水再到通海,然后经江川或者玉溪到昆明。通海就成为了一个重要枢纽。原料要进口,成品要外销,马帮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论大小马帮,每帮为首的称为锅头,每五匹马设一个赶马人照管,没有马店和草料的地方,需要露宿和割青草喂马,一个赶马人只能照管两三匹马,装卸驮子是几个赶马人合力装卸,这种生意叫“走夷方”。马同柱为人忠厚,最讲信用,在这条路上从墨江、思茅一直到泰缅边境,与商人的接触中,不论银钱往来还是货物收交,既不延误日期,也无任何差错。甚至沿途有些商人托他代办通海等地的货物,他也为他们服务,因而赢得了信任。沿途不论商人、店主,还是迤南路上的官员,都说马同柱是个忠厚可靠的人。逐渐,马同柱成为了马帮的二把手,而马锅头也发现由他管理的马帮比自己管理得还要好。而在这个过程中,马同柱的几个弟兄及其大儿子马子厚都已经成长起来。
年,凭着马同柱几年来的积蓄,年纪相差无几的马子厚与二叔马同宽、三叔马同惠在华宁县盘溪开设了一个酱油作坊,做清酱销往盘溪至河口一带,同时将当地熬的红糖用马帮运到昆明销售。随着马同柱年纪的增大,走泰缅的生意就由马子厚继承。
通海在明代的轻手工业已空前发达,由于来自江南的艺人工匠对工艺的传播,纺织已普遍在通海开展,特别是丝绸的织造,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织锦和刺绣,都有了一定规模档次。而到了清初,通海的轻手工业生产进入了高潮,遍布于民间的棉纺织业成了手工业的主流。因为与周边国家马帮商道的开通,纺织、印染、印刷、建筑(包括木雕、石雕工艺),应运而生的食品加工业,譬如酱菜、糕点、蜜饯等产品均由马帮驮运销往边疆地区和周边国家。清中晚期,通海形成了商品的生产地和中转站,在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一个在滇南颇有影响的商业城市“小云南”。
清中晚期时,每天进出通海的马帮达到两千多匹,个旧销往国内其他地区的大锡、从越南进口的洋货、销往国外的土特产品等等,都通过“通海城路”,并在通海集散。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城内太和街一带,大小马店无数。昆明有的货物,这里应有尽有。甚至在昆明买不到的东西,在这里也可以买到。那时财神庙一带商号林立,江西、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商人,都在这里设立了会馆。
“通海酱油禄丰醋,新兴姑娘河西布。”酱油的制造和销售,曾经是通海的支柱产业之一。据说在清初就有三十多家酱油作坊,通海酱油早已驰名云南全省。而河西土布因为其质优色朴、厚实耐用,早在清代中期就已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整个河西坝子可谓家家可闻织机声,一年可织布一百多万匹。与此同时,印染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仅通海、河西坝子,就有染布作坊八十多家,而玉溪、昆明一带,染坊更是星罗棋布。
通过马帮,马家熟知了商贸的线路,制作酱油销售为其提供了必要的资本,而贩卖布匹和染料,尤其是马家对进口染料的近乎垄断的运输销售优势,使得马家保持了经久不衰的业务长项。
茶叶生意,则是从江城买来后直接运销到老挝并经老挝运销越南。许多石屏人在江城附近的易武揉制饼茶,经老挝、越南销往中国香港,创出了牌子,很是得利。于是马同恭到江城成立了茶厂,名“敬昌茶号”,揉制七子饼茶驮入老挝转运越南、香港销售。随后,马同恭在江城开了一个百货店,于是江城也就成为原信昌的一个重要基地。
为了发展业务,马家又在墨江迤南开了个商号,而这个商号日后经营的獭猫皮也成了马家远近闻名的产业。这项生意也让马家大发其财。
随着资金越来越充足,马帮的条件也大大好转。由此马家进出老挝、泰国、缅甸的业务,也就顺利地日益扩大和发展起来。
解放后,马家埋藏的黄金白银,都上交了河西县人民银行,数量达到黄金一千九百多两,都是金砖金条,最大的一块金砖就有四百多两重。白银两千多两,袁大头也有两三千元。
翻阅资料,梳理信息,整理成文是一个震撼心灵的过程,通海历史上的辉煌,值得大书特书,马家的发迹史,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重质量,讲信用,救贫困,解危难,兴教育、扶贫养孤,修桥补路,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马家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优秀的品德,不但有历史意义,在烦躁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挖掘通海的历史文化,刻不容缓,许多优秀的文化在快速的消亡。通海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为我们提供许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古训,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现在还有许多知情人在世,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一批文化人,进行采访,确定课题,专人专题,对通海的文化进行一次大的普查,对有价值的资料,先收集,待时机成熟,出版一套有关通海的文集。
参考书目:《通海县志》、《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家族》
作者:林启龙
来源:林蜀黍的马戏团(ID:circusoflinsx)
来来来,一起来
马戏团找林蜀黍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