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曾经还有座漈下桥,你知道吗

小时候的我,看漈下桥,感觉那是一种奇特的风景,人造的廊桥和自然的风景是那样和谐地美在一起。南浦溪两岸的古道两边长满了枫树,每个季节伴着漈下桥的都是各种美丽的景色。廊桥,这种先民建造的交通设施,暑日可以乘凉,雨天可以避雨,有的桥屋里还可以住人,漈下桥就是典型的一座。

可是,如今的漈下桥,已经成了一种记忆,令人感觉到的只有忧伤,我也只能在记忆的碎片里去拼凑它曾经美丽的画面,或者在零零散散的文字里和仅有的老照片中,去回味、追忆关于它的神韵……

桥之忆

漈下桥,也叫福庆桥,属编梁木拱廊桥,原址位于南浦(现在叫新浦)潘垟村,据记载全长44.1米,宽4.8米,离水面高12.7米,桥上建桥屋十五间,中间为三层楼阁,三重檐,四周翼角高翘,楼阁中还设有佛殿。漈下桥是泰顺县唯一一座有三层楼阁的廊桥,整座桥宏伟壮观,在泰顺廊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该桥是文成、南浦等地通往泰顺县城及福建寿宁、福安的交通咽喉,更是原聚居于桥南北两地的广大农民早出晚归劳动耕作往返的重要通道。

小时候我们经常去莒江。莒江现已淹没在飞云湖底,它曾经是泰顺的一个著名的古村庄,一度还是一个乡。从我们老家上章去莒江要路过漈下桥,漈下桥就在路边,只是不需要过桥而已。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到莒江买一些甘蔗,买回来再进行倒卖,也算是做点小生意,以添加一点零花钱。这是山里孩子被生活逼出来的生意经。我还有一个姨妈嫁到莒江下村,我到她家做客时曾常经过漈下桥,那是因为洪水泛滥,村头的碇步不好过的时候,就绕点道经过漈下桥边上的古道。

从我老家上章到漈头(古时的库村、后来的新山),漈下桥更是必经之路。漈头也算是我们老家那一带的大地方了,因此那时候去漈头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了。尤其是每逢集市日,我们周围的村民都要去赶集,经过漈下桥时,总要在桥上长凳上坐一坐,这里是我们歇脚、乘凉或躲雨的好地方。大家一坐下来,不管是相识不相识的,一下子就因为这桥拉近了距离,话匣子都一下打开了,家长里短的,道听途说的,彼此都无拘束。不愿意说话的,就坐在一边静静地听,或者站起来看看桥边的风光,凝视之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意味也就油然而生了。

当时,我们的土话称廊桥为“烂柴桥”,这是乡下不知廊桥价值所在的无知之称。我们周边有不少这样的“烂柴桥”,比如文重桥、文兴桥、漈下桥等,我们去筱村东垟,就必经文重桥;我们去洪口就必经文兴桥。这是因为泰顺山区万山连绵,溪水纵横,先民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然就寸步难行。可见那些“烂柴桥”在交通上的意义。如今,那些廊桥在交通上的意义有所退化,但它们在建筑工艺和文化遗产方面的价值却突显了出来,并广为民众所认识,人们也就不再称之“烂柴桥”了。

桥之魂

对于漈下桥,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村里老人们经常感慨地说:“漈下桥半头是我们太公建的。”这是有据可查的,漈下桥的功德碑上写得很清楚。建造漈下桥的地方因为地势险峻,水势湍急,历史上的漈下桥曾被洪水冲垮过好几次。漈下桥建于清道光廿八年(),里人利用旧桥址重建,不数年又被大风、洪水摧毁。清光绪六年()由乡中绅秀龚玉峰、夏作霖、龚玉岑、夏霖、夏发海、夏荣瞬、夏青侣为首捐资重建,加固桥基,改名福庆桥,桥内两厢壁画有十殿阎王图。

泰顺南山后龚氏先祖贡元龚玉峰和兄弟龚玉岑就是因为常望水兴叹,饱受出行不便之苦,发愿出巨资乐助重建漈下桥。泰顺南山后龚氏,自超顺公从泰顺岩上迁徙而来,到龚玉峰这里算是略有建树,家境也算殷实,在重建漈下桥的时候两兄弟许诺承担半条桥建设之资。据龚玉峰的后人口述,按当时的价值计算,这半条桥的资金,起码需要四个大麻袋的银元。龚玉峰、龚玉岑兄弟为了早日建成漈下桥,每天一早空腹先到自家的山上背一趟木材到建桥工地再回家吃早饭,其精神让人敬佩。从南山后到漈下少说也是十几里的路程,再说建造廊桥的木材都是大木料,这样的举动实在感人至深!

桥之殇

美丽的漈下桥,传奇的漈下桥,在为人类默默做出贡献的过程中,也曾经几次经历了洪水之殇,在年那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中,漈下桥不幸又一次轰然垮塌。

年8月20日凌晨2时许,两辆从福建建阳、政和开往文成的大客车,三辆从江西广丰开往文成的运煤车,途经南浦。由于受17号台风带来强降雨影响,横溪而过的公路被淹没,这些车和乘客只得滞留在潘垟村岸边。雨越下越大,80多位乘客大多在岸边一座三层砖房内等待洪水退去。但由于河床狭窄,上游冲下来的大量木材堵塞村口的漈下桥桥孔,桥便成了一条大坝(相当于堰塞湖),拦在桥内的洪水肆意回旋冲撞。中午12时许,上游一股强大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客车被掀翻,洪水进屋,附近几座砖房瞬间被冲走,潘垟村变成一片汪洋。旅客唯恐藏身之所也随后而崩,顿时乱作一团,许多人不顾一切地跳入洪流中,有的爬上洪水中的千年古樟,有的抱住漂流而来的木头,更多的则在洪流中挣扎。有一少妇,怀抱婴儿在洪水中苦苦搏斗了一个多小时,始终无法近岸。最后,经历了多年风雨的漈下桥终于经受不住洪水的折腾,轰然塌入洪流之中……

据资料记载,年8月17日至22日,12级风力的17号台风袭击温州市,全市受灾乡镇个,死96人,伤人,受淹农田万余亩,经济损失达4.5亿元。当时的温州台风险情牵动了社会各界,时任浙江省省长沈祖伦、温州市市长陈文宪,在县长沈光达的陪同下都到现场视察灾情。

年8月20日凌晨2时这一时刻和年17号台风,永远地刻在了漈下桥的历史中。桥重生现实中的漈下桥虽然被洪水冲垮了,但是精神上的漈下桥永远矗立在泰顺人的心中。作为交通设施,在今天的南浦溪之上已经有了新的公路桥,不过人们记忆中的漈下桥一直没有消失,尤其是近年来一直有人为了漈下桥的重建而奔波。

年6月,在杭州召开的泰顺籍企业家会议上,重建漈下桥被正式提到了议事日程,并成立了“泰顺县福庆桥重建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了由村里设立的建桥资金专用账号,接收社会捐款。此后,泰顺县新浦乡“福庆桥重建委员会”执行委员之一的包成铲,为了募集建桥款四处奔走。据他介绍,该桥建成后,将是泰顺县众多廊桥中跨度最大、最壮观的一座廊桥。 

包成铲说,每次经过漈下桥的旧址,眼前总是浮现出它那雄伟壮观的身影,十几年来,村民想重建漈下桥的念头一直没断过。但由于资金、建造技术等诸多因素,未付诸具体行动。根据规划,该桥将完全按照廊桥传统的营造技艺,以1:1的比例重新建造成当初的漈下桥,地点选址就位于老桥址下游近米的地方,那里地势更高,安全性也提高了不少。而整座桥将由廊桥建造工艺国家级传承人董直机亲自督造。

目前,泰顺县各级政府对重建福庆桥也很重视,筱村镇政府表示将尽最大努力给以帮助,准备投入多万元重建漈下桥。筱村镇依托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认真做好“新”、“旧”、“合”三篇文章,扎实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年被评为省级“东海明珠”文化单位,年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相信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漈下桥重现于南浦溪上,将为期不远了。

漈下桥一旦建成后,它将成为飞云湖库区唯一一座编梁木拱廊桥,为飞云湖增添一道亮丽的景观,并将带动南浦溪风景区和库村古民居等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曾经的漈下桥

文/龚崎现泰顺县史志办图/来自网络编/翁靖靖

掌上泰顺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shunzx.com/tsly/10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