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传说”在泰顺广为流传,有些乡村的风土人情还带上一些“罗隐”的神秘色彩。很多人都是听“罗隐传说”长大的,对“圣旨口乞丐骨”的罗隐充满好奇。那么,这个传说中的罗隐与晚唐大诗人罗隐有什么联系吗?诗人罗隐有没有到过泰顺呢?
▲罗隐像
?历史上的罗隐?罗隐(-年),晚唐大诗人,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余杭人。其“诗名闻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旧五代史》),以故为公卿所恶。罗隐为能及第,28岁至46岁之间的大部分时间均盘桓于京城,可谓落魄潦倒,故发之为诗文,皆为忠愤不平之气。当时虽有赏识之人,但当权者不满于他的讥讽,导致先后六次应举皆不第,遂更名为隐。唐广明中(年),罗隐因黄巢之乱东归故里。之后,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遍游江苏、湖南、福建和浙江等地,由于对江南乡土的热爱,自称“江东生”。游历中他给当地留下许多故事和诗文。
▲罗隐著作书影
吴越王钱鏐(liú)能作诗文,很敬重罗隐,曾将其比作王粲、孔子。唐光启三年(年),出游之后的罗隐呈诗钱鏐,钱鏐召其为官,此年罗隐55岁。此后,罗隐先后任钱塘令、秘书省著作郎、镇海节度掌书记、镇海节度判官、给事中和盐铁发运使及谏议大夫等职位。罗隐病重时,钱鏐亲临问疾并题诗:“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
▲吴越王钱镠像
?泰顺民间传说中的罗隐?据《瓯越文化丛书?历史人物与温州》,罗隐是到过温州的,瓯海茶山有一处风景名“罗隐洞”,传说是他隐居或吟咏的地方。
▲大罗山“罗隐洞”
那么罗隐有没有到过今泰顺(明景泰三年建县前分属瑞安县和平阳县)境内呢?
与浙闽许多地方拥有罗隐的传说一样,罗隐的传说在泰顺也广为流传。传说中的罗隐(也称罗衣秀才)不拘礼节而言出必果,是一个“圣旨口乞丐骨”要饭人,在泰顺县系列人物传说中占据较大的篇幅,较之于陈十四、江西阴阳、张十一等传说人物,其更受百姓欢迎。相传罗隐家贫却是“皇帝身”,因故被玉皇大帝脱胎换骨。脱胎换骨时,罗隐疼得衔住床底下的尿壶嘴不放,因此只换了他的身体而没有给他换嘴,这样罗隐就成了一个出口成谶(chèn)的乞丐。罗隐以要饭为生,四处流浪,在泰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诸如“百丈的蚊虫叮竹脑”、“莒江好条洋,一年能种两年粮”、“黄坑的牛梨田不用牛鼻绳”等等。
▲乾隆年间形成的百丈口横街传说中罗隐的形象与历史上的罗隐有许多颇为相似的地方:一是传说中的罗隐是个乞丐,历史上的罗隐“貌古而陋”,穷困潦倒;二是传说中的罗隐不拘小节,历史上的罗隐为人诙谐、高谈阔论;三是传说中的罗隐出口成谶,历史上的罗隐诗名闻于天下;四是传说中的罗隐以流浪为生,历史上的罗隐以游历为乐;五是传说中的罗隐家喻户晓、人人喜爱,历史上的罗隐是位关心民疾的名士,被人誉为孔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民国潭正璧编):“世传隐出口成谶,闽中书简滩、玉髻峰皆留异迹,故豫章、两越、八闽人,凡事俗近怪者,皆曰:‘此罗隐秀才说过。’后讹为‘罗衣秀才’。”
▲罗隐像?诗人罗隐到泰顺寻访吴畦?当然我们也不能以此确定晚唐大诗人罗隐来过泰顺,而能确定这一点的是罗隐的一篇游记——《罗江东外记》。此文孙诒让认为是“瓯括间人伪作”,经近人考证,文中“戊子年”系“甲子年”笔误,罗隐来过泰顺寻访吴畦属实。
▲飞云江中上游河段
吴畦(—年),字祯祥,山阴(今绍兴)人,唐咸通元年进士。由于治理黄河及镇平黄巢之乱有功,拜为谏议大夫,后因李克用朱全忠事件触怒宦臣被贬为润州刺史。景福二年()朝廷任命钱鏐为镇海军节度使,次年吴畦上书求退山阴老家。乾宁二年(),董昌在越州(今绍兴)称帝,欲用吴畦共攻钱鏐,吴畦不出,于次年率兄弟子侄逆飞云江而上,定居安固(瑞安)白云山下库村(今泰顺南浦溪镇库村)。
▲连接莒江和库村的岭头古道
吴畦少罗隐7岁,但吴畦20岁及第进士时,正是罗隐刚刚抵达京城扬帆希望之际,又是小同乡,所以罗隐非常尊重吴畦并引之为友。吴畦隐居库村时,罗隐正在钱鏐府内担任镇海节度掌书记一职。当时政治局势动荡、人才缺乏,钱鏐有意起用吴畦辅政,于是特派罗隐于天复四年()二月前往说服吴畦出山。
罗隐溯桐江而上,过严子陵钓台,经婺州(今金华)到达丽水,然后坐船顺楠溪江而下抵达温州,宿于州治。在温州,在当地名士的陪同下游览了江心屿、王右军洗砚处(墨池坊)、谢灵运旧迹(谢池巷),并与陈子谅一起登访了东阜,唯无暇游览雁荡山水成为憾事。之后,罗隐乘舟沿温瑞塘河到达安固(瑞安),再换船溯飞云江而上抵达今泰顺境内的交溪,然后弃船登陆往东白云山方向步行。路过莒江,“仰视白云山,高入云表,下有旷野数十亩,桑麻殊胜,中有民居百十家,意此中为我故人居。入矣,乃询之,殊无知者,遂舍于村店中,居三日,冀有所遇。既闻此山绵亘甚广,村落尚十余处。”
▲莒江仁石碇步及渡口
吴畦无意出山,所以有意回避与罗隐的会面,对家人交代接待事宜之后便只身到南山(今筱村)访友去了。罗隐到达库村没有碰到吴畦,却见到一幅诱人的山间耕读图:“于是由溪行径入,四渡涧水,至其处,四周叠嶂,环如城郭,溪流清澈,游鱼可数,古树新篁,秀麦柔桑。茅屋四五家隐约其中,隔水闻书声,因风溜亮。又闻叱犊声,则耕者也。……遂邀余入草堂,出酒食以饷。室中田具渔竿杂陈。东厢西有精舍,延余居之。榻畔书史数架,知为读书之处。日既暮,院后人畜声杂,则耕者归也。既而缫声间作,则夜织也,继则隔舍有少年读书声,琅琅枕畔。余于是始羡吾友之乐无以易,心知其不复出矣……”
▲《罗江东外记》
泰顺《分疆录》:“(今泰顺境内)至唐始有山民烧畲辟壤,渐兴赋役,及唐末之乱,赋烦役重,民不堪命,流亡入山者愈多,则百落千村皆武陵之桃源矣。”《罗江东外记》对莒江、库村一带的描述与《分疆录》所记载的史实是一致的,但就当时来讲,罗隐到泰顺寻访吴畦一事却无法见诸于官方的文字,能在《库村吴氏族谱》里留有宋版的《罗江东外记》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然而,以罗隐当时的名气,与其他地方一样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其加工变形为民间传说而流传下来,是否可能呢?
====全文结束,别忘记转发分享哦!====
本期撰稿:陈圣格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泰顺年”征稿启事
为传播泰顺故事,助力旅游发展,县委宣传部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