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永城撤县设市20周年专题片
(请在wifi状态下观看视频)
12
巨变
——纪念永城撤县设市20周年
总策划:毕江远
策划:王慧娟李世民王鹏
撰稿:薛亚萍孙海峰王娜
何燕子朱科铭聂政
公元年10月11日,一个注定载入永城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经国务院批准,永城撤县设市,百万人民激情澎湃,从此,永城人民一路铿锵、阔步向前,以全新姿态迈向全新纪元。
二十年砥砺前行,二十年沧桑巨变;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辉煌灿烂。
从年到年,20年,时间不长,一个世纪的五分之一。这20年,我们跨越了千年之交,迎来了世纪更替,纵贯了4个五年规划,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城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干群,拼搏进取、锐意改革,战胜了无数困难和挑战,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展翅腾飞,永城大地持续呈现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繁荣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年,永城市GDP为37.3亿元,年GDP为.3亿元,年GDP为亿元;年,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年,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年,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一组跳跃式变化的数字,见证了永城20年跨越发展。
20年,““豫东明珠豫东明珠””璀璨夺目,名扬华夏、闪耀中原。永城相继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中国幸福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资格提名城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宽带中国示范市、中华诗词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
永城人民永城人民正走在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正走在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豫鲁苏皖交界地区充满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奋力开创富裕永城、文明永城、和谐永城、美丽永城新局面的宽阔大道上。
县域崛起写华章
从年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转身,到年在中原大地科学发展的滚滚洪流中昂然崛起。永城,走过了成长岁月中极不平凡的20年:与年相比,永城的地方生产总值由37.3亿元提高到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提高到元,增长了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提高到元,增长了7倍。
思想观念之变,催生发展格局之变。回首永城经济20年的发展历程,有上世纪90年代初的艰辛,有21世纪初的辉煌,也有近5年来的突破,如今更有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豫鲁苏皖交界地区充满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实践证明,面临每一个历史发展节点,思想的解放必定带来一次发展的跨越。“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已成为永城决策者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迫切的选择。
永城,因煤而兴,是“能源之都”,但永城并未因煤而困。永城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转变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拉长煤—煤化工、煤—电—铝—铝精深加工、面粉—面制品等产业链条,实现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其中,全市财政对煤炭产业的依赖程度大幅下降,两大集团对永城市GDP的贡献率由年的50%下降到年的28%。
永城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是“面粉之城”。近5年来,永城把全市家面粉企业整合成5大集团,打造5大品牌,连续举办8届中国面粉食品博览会。食品产业园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正在实现由“中国面粉城”向“中国食品城”的嬗变。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标志。深谙产业发展之道的永城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历届市领导班子打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奏响了产业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的时代强音。数字直观地体现出永城市20年产业结构之变——三次产业占比由年的48.0:31.3:20.7,调整为年的14.3:48.7:37.0,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已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尤其是近5年来,永城狠抓工业项目不放松,取得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的好成绩。目前,投资4.2亿元的台湾正源食品、投资4亿元的孟氏兄弟广源木业、投资2亿元的华冠面粉食品加工项目、投资1.5亿元的嘉凌服饰等项目已具备建设条件,将成为永城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5年来,永城市工业发展更加多元化,煤炭、有色行业占比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年,煤炭占全市比重下降到40%以下,较“十一五”末下降28.5%个百分点。有色行业占比下降到8%。食品制造业占比提高到22%,较“十一五”末提高13.2个百分点。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比26.5%,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5.8个百分点。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0%以上。近年来,永城市始终把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创优服务环境,使永城成为客商投资置业、创业发展的理想之地。
数据在变化,结构在转变,经济在转型。如今的永城,在风云激荡中汲取发展信心,在凤凰涅槃中实现“华丽转身”,谱写了一曲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动听乐章。
民生改善在加速
“能住上这样好的楼房,全靠党和政府的关心啊!”近日,多年来一直在外租房住,刚刚搬进保障性住房——益民小区的王翠霞一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近年来,永城共建设保障性住房套,有户群众和王翠霞一样圆了住房梦,迎来幸福生活。
烙下时间的脚印,留下幸福的节拍。撤县设市20年来,一件件、一桩桩,像这样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和工程说不尽道不完。安居、上学、看病、养老、饮水、就业、增收……件件直指老百姓最忧、最盼、最急的难题,犹如一股股“民生清流”滚滚而来,百姓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加开心、更加幸福。
对于很多永城干部群众而言,撤县设市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20年来,历届永城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把全面改善民生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字破题,让民生跟着“民声”走,紧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一项项稳步推进的民生建设项目,绘就了一幅幅温情的民生画卷。
撤县设市后,我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更快地惠及人民群众。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亿元。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是年的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是年的1.9倍,公共服务水平持续给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幸福指数进一步攀升。
围绕建设豫鲁苏皖交界地区充满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我市着力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建设,引入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城市综合体,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满足群众购物消费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城乡校点,支持鼓励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市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办学条件标准化完全达标所,基本达标所,达标比例为%。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医院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院、医院等4家医院成功创成“医院”,中心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十大场馆,在全省率先引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并进行多点布局,营造全民阅读氛围。遍布城乡的文化场所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成为老百姓享受文化、享受生活的幸福空间。探索出敬老院发展的“永城模式”,新建改扩建高标准敬老院54所,全部安装取暖设备,完成“温暖工程”建设,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52%以上,敬老院已成为五保老人们幸福生活的乐园、温馨的港湾。
城市变了,住房变了,学校变了,医院变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吃、穿、住到用、行、学,处处日新月异,处处欣欣向荣。20年的民生巨变,我们亲身经历、触手可及……今日永城,和谐之美在点滴中呈现,张张笑脸溢满了幸福的音符。
城市建设终化蝶
二十年跨越,二十年蝶变,对于永城历史长河只是瞬间,而置于时代大发展、大创新坐标上的永城人民,却在这苍穹历史的一个小小节点上生动演绎了“永争一流,众志成城”的永城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发展奇迹。
透过城市建设,回眸永城撤县设市的历史性巨变,一幅记载着非凡城市足迹的壮美画卷正在豫东大地上徐徐展开:昔日低矮破旧的泥草房、砖瓦房被巍峨壮观的现代化气息建筑群所取代;“毛细血管”式的平面交通跨越升级为日臻完善的“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随处可见的垃圾场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休闲娱乐的广场游园……
20年,永城实现了从农田村庄到魅力新城的美丽蝶变。而这一切变化都源于永城历届主要决策者“创新求变”的思维。近年来,永城在实施城市建设中如神笔在握,坚持大手笔投入、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以城市创建为抓手,以城区建设为载体,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化水平加速提升,城市建设框架日渐清晰,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发展的规划格局,让我们感受到了永城前进的铿锵步伐。
拉大城市框架,发展空间不断拓宽。永城围绕建设“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区充满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打造新型工业之市、繁荣商贸之城、生态宜居之地、文化旅游名城,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省委城市工作要求,具有永城特点、河南特征、中原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之路。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5万,城镇化率达48.8%。预计到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达到83.8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80万,远景人口峰值约为98万—万。
完善基础设施,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永城围绕场馆、道路、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了十大场馆和全国第一家县(市)级科技乐园;形成了十纵十横的城区道路网和两横一纵“工”字型高速路网,郑徐高铁开通运营、永城进入“高铁时代”,邢商永地方铁路(永城段)、沱浍河航运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快,初步构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供水、供暖、供燃、供电等市政管网,进一步完善了城区功能;在全省率先建成运行公共自行车系统,已建成站点个,投放自行车0辆,并实现了全国30余个城市的互联互通。仅“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5.19亿元。
提升绿化水平,城市更加美丽宜居。人均绿地从无到有,再到处处见绿,目前建成区绿地面积.38公顷,绿地率达34.83%;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3.81%;城市公园绿地总面积.68公顷,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1.55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居民“出行米见绿、米见园”的目标。
沱河日月湖生态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公布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同时,已创建国家生态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24个,市级生态村多个,永城昔日的“灰”已被今日的“绿”所替代。
“我原以为,永城是座煤城,肯定到处是‘伤疤’,缺林少绿,灰蒙蒙、脏兮兮的,真没想到来到这里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楼群簇拥错落云集,交通四通八达,城景相融生态宜居……”郑徐高铁永城北站开通后,许多乘坐高铁来永城访亲游玩的外地游客发出这样的感慨。
“三农”走向“强富美”
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留着人们的乡愁,也更能直观地反映出一座城市改变的深入、彻底与否。永城,撤县设市20年来,0多平方公里的乡村沃野田畴,正大手笔书写着这颗豫东明珠强势崛起的鸿篇巨制。
环境改善村村美。太丘镇黄桥村,石磨石碾,茅屋新园,原汁原味的民俗景点,让人重品乡村之韵;演集镇韩寨村,百花争艳,百果飘香,遍地绿植,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茴村镇南街村,墨香四溢,满墙书画作品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芒山镇柿园村,遍植桃树,远远望去,犹如玉盘中的一颗珍珠……宽阔平整的村道,干净整洁的院落,雅俗共赏的手绘墙,行走在我市一个个乡间村落,一步一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原来这附近是一个大的垃圾坑,臭气熏天,苍蝇乱飞。”城关镇南关村外出打工5年回乡探亲的王艳梅指着眼前的小广场说,“回到家,村里变得都不敢认了。一到晚上,打球、健身、跳广场舞的人很多,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市个行政村中,已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个,建设村级文化广场个、农村生态产业园64个、市级卫生村个、文明村个,一幅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基础设施样样全。一项项惠农政策落地生根,一个个水利工程润泽百姓,一辆辆先进农机麦田逞威……20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投资37.2亿元。截至年底,全市拥有机井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万亩,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6%和86%;建成标准化水厂29处,涉及供水人口近90万人;集中打造60万亩吨粮田和17.8万亩高标准粮田;拥有大型联合收割机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4万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
幸福生活节节高。从20年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到如今住着两层小楼,开着小轿车,过着“两栖”生活的演集镇韩寨村新型农民李凯飞充实而满足。像李凯飞这样的“两栖农民”不是少数,他们不再秉承传统单一的种地劳作模式,而是或进厂务工,或发展养殖,或开店经商,或承包土地搞种植,一个人能挣两三个人的钱,小日子过得比蜜还要甜。“现在农民的幸福度不比城市居民差,等退休之后,我打算回老家包块地种地,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一名临近退休的工人说。
产业发展红火火。“我鼓励全村人进行土地流转,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亩大蒜和亩山药,至少带动了人就业,参与的农民今年比去年要多收入2万多元。”陈官庄乡郭楼村致富“领头雁”郭建设与记者聊天时说,仅发展种植这一项,就让全体村民增收远超百万元。一颗颗饱满的谷粒进入粮仓,一辆辆满载绿色蔬菜的车辆驰向四方,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错落有致……截至目前,全市共流转耕地面积65.5万亩,共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企业多达多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9个,各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亿元。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格局。
构建交通大网络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经济运行的命脉。自年撤县设市20年来,永城公路、铁路、水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量变到质变,永城人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在豫东大地上浓墨重彩的绘就了一张以高铁高速为龙头、以地方铁路和国省干道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链接、以内河航运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年之前,永城境内没有高速公路,国省道也较少。道路不通、交通不便、物流不畅,不仅影响着人民的出行,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撤县设市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均把交通建设作为全市重点工作,要政策、跑项目、争资金,全力加快交通建设步伐。2年,随着国家主干线连霍高速河南段的建成通车,永城这个豫东小城从此结束了没有高速的历史,与中原腹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10年后,永登高速(永城段)、济祁高速(永城段)一期和二期相继建成通车,三条高速贯穿全市,形成了北有连霍、东有济祁、南有永登的“工”字形高速公路网,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市的交通条件,为吸引外来投资、优化经济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与此同时,全市一般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十二五”末,永城市干线公路总里程公里,农村公路公里,为永城人民出行提供了更加便利舒适的交通环境。
铁路建设跨越发展。20年前,永城客运铁路、货运铁路均处于零点,对于铁路的盼望成为永城人民多年来最美好的希冀。年9月10日,郑徐高铁永城北站建成通车,永城人民期待多年的客运铁路终于梦想成真,永城步入了“高铁时代”。高铁的开通,不仅方便了永城万人民出行,更大大加强了永城与泛长江三角等经济区的经济、信息和人力资源交流、互动,有效提高了永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综合实力。除客运专列外,永城市还加紧货运铁路建设。年7月17日,邢商永地方铁路(新庄—薛湖段)开工奠基。截至目前,总铺轨里程25公里,已完成铺轨11.81公里。建成后与焦柳线、京九线、京沪线并轨,与陇海线平行数百公里,东至江苏大丰港,把用煤区域和产煤矿区连为一体,将有效提高运输时效,节约运输成本,对拉动永城及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路建设快速发展。内陆城市要发展,必须向内河航运要资源,这是市委、市政府20年来抓交通建设形成的共识。年12月16日,沱浍河航运一期工程开工,这不仅是我市实施的第一个水运建设工程,也是我省一次性开工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的航道建设项目。永城段项目建设主要包括常湾桥以下68公里航道,张板桥、张桥、大青沟、黄口4座船闸和永城、新桥、四里庙3个港区、10个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万吨。截至目前,航道工程基本完工,已具备区间通航条件。工程建成后,将成为我省又一条通江达海的水上通道,成为连接安徽、长三角发达地区经济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0年来,永城市路网建设以几何级数增长,一条条道路就像一道道年轮——每一道年轮都是一次裂变,每一次裂变都是一次跨越,而每一次跨越都书写下永城昂扬进取、敢于担当的壮丽篇章。
声明:
如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永城今日(id:jryccm)”!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