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3日(记者王建帆)国家财政近年来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但没有摆脱以“输血”兜底为主的路径。江西、四川的一些贫困地区推动政府与银行合作,既激发了财政资金的“造血”功能,又放大了金融扶贫的规模,为贫困地区致富带来新经验。
香满园家庭农场是江西瑞金市第一家家庭农场,由当地返乡农民朱志平领头创办。农场采取“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已吸纳30多户贫困户参股、就业。朱志平告诉记者,这个占地多亩的农场还在建设中,资金需求较大。
朱志平:贷款可能占总投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现在对我们农业扶贫贷款是蛮支持的,力度非常大。之前农信社已经贷了万给我们,只要我们有需求,可以跟他及时沟通,他们随时会派人过来给我们在资金上排忧解难。
也就是说,按计划的总投资万元算,农场向银行贷款的金额将高达多万。瑞金市农商行副行长林颂说,除了给类似香满园这样的带动型企业贷款,他们也加大了对贫困户的贷款力度。
林颂:今年三月份推出了一项“产业扶贫信贷通”,我们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对瑞金20多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了80%的摸底工作,并且已经授信0多万,目前发放了多万。
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给当地企业和贫困户这么大的金融支持,银行的底气从哪里来呢?答案就在林颂所说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赣州市银监分局副调研员刘红梅介绍,“产业扶贫信贷通”是由赣州市政府、银监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政银合作模式,由当地政府出资10亿元成立风险缓释基金,以此撬动8倍的银行贷款。
刘红梅:我们推出“产业扶贫信贷通”来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大概按照1:8的比例。这次设立了10个亿的风险补偿缓释基金,银行贷款如果有风险的话,就通过这些资金去补偿,以此来鼓励银行积极地帮扶相关企业。
在刘红梅看来,以前银行对贫困群体不敢贷、不愿贷,现在有了财政资金作为“风险防护墙”,银行都是主动贷,而且参与到政银合作的机构越来越多。另外,财政资金通过金融杠杆放大倍数,既提高了金融扶贫的规模,又通过产业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在四川省巴中市的苟家坝村,记者又看到了金融结合财政扶贫的另一种模式。巴中银监分局和通江县农村信用联社在苟家坝村开展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试点,向34户贫困户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支持他们养殖当地特产空山黄牛。与赣州市类似,结对帮扶苟家坝村的通江县信访局拿出10万元办公经费存入信用社,作为村级风险发展基金。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苟家坝村把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万元参股到一家牧业公司,每年至少可获得年利率8%的保底分红,其中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占30%的扶贫股,全村村民占40%的一般股,贫困户还能参与一般股的二次分配。通江县火炬镇党委书记张劲松说,金融信贷和财政资金在扶贫中缺一不可,二者结合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益。
张劲松:财政资金万元投放到这个村,通过这种模式,并结合小额扶贫贷款一块来帮扶贫困户。我们不是只用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