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晚安常州(ID:JSwananchangzhou)
前几天,常州工学院结束“百日长假”,新校区终于开学了。作为小编的母校,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听闻学校要搬迁,四年之后的今天,新校区终于建成投入使用了。
话说回来,原本定于9月初开学的常工院,由于天气的原因,施工进度跟不上,不得已推迟一个多月才开学。但是,完工后的常工院确实显得更加高端、大气。
学弟学妹们可以在这里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
在新校区的同学们终于可以体验上“在艳阳里大雪纷飞,在寒夜里四季如春“。因为你的好友空调君已上线。
远观新操场的看台看起来就像乐高玩具,有种想“打乱”它的冲动。
同学们终于有了橡胶的篮球场,好想再跟“好基友”去打一场。
明亮的教室更加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老师赶紧来上课吧!
常工院的新校区建筑多以红与黑为主,黑色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同时,红色又以温暖让同学们有了家一样的感觉。(德国有名的工科院校多以红黑为主色调,后作为一个传统,以后的工科院校也以红黑色为主)
相比于刚开学热闹的新校区,天宁区通江南路号落寞的老校区,更牵动着千千万万老常工学子们的心。
还记得人少的地方就会突然冒出来的害羞的小家伙们吗?
操场旁的藤植不打理长得真的很快。
“老伙计”始终倔强着不肯掉下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赵元任老先生仍旧默默的守着图书馆。
秋白楼人去楼空,以前每次实验课都要在这儿上。
风雨不动安如山。。。深深扎根在战斗一线的机床。
从前辈们那儿“继承”过来的画图板,上面的“题字”还真不少呢。
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教学集中地——院士楼。
在我心里,老常工没什么特别,除了绿树成荫,但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来到这里就想吟两句诗。
曲尽通幽处。
杨柳郁氤氲。
这片小树林是研友们的圣地,小情侣们快走开!(来自一只单身狗的呐喊)
曾在夏天的晚上偷偷来河边钓龙虾,钓到了却没有器具煮,拍照发朋友圈炫耀之后又放生,正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好想大吼一声:“教练,我想打篮球!”
造型别致的体育馆,成就了多少校园运动健将。
曾经无数个早上被疯狂英语社团“霸占”的院士语林。(第一次以为学校居然有一座后山,欢喜的不得了,近看,才发现只是小土堆。)
老常工的“特产”——水漫金山。毕业典礼那天趟过漫过脚踝的雨水还历历在目。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从四年前刚进来时什么都不懂的小男生,到四年后略懂一点的老男孩,常工院教会了我很多。放学后挤满人的食堂,午后大汗淋漓的篮球场,考前结伴去图书馆,晚上相约去操场。还有课上开了几秒钟的小差,再看黑板上的高数就宛如天书;英语课上,听听力在写第二题的时候发现周围的人都已经在写第五题了,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常工子弟的记忆。
如今常工院的新校区,已经搬到了薛家。老校区的点点滴滴,都只能存在于照片或是记忆里。虽然常工院不是特别有名的学校,但在学子们心里却是最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
其它城市的很多学校,都会建新校区,但是市区的老校区是不会动的,这是一所学校根基,是学校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引用一句俗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在天宁区通江南路号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来自常工学子们的心声:
搬走的是一栋栋建筑,一本本书;搬不走的是我们的回忆,我们的青春。
——苏印
祝母校能够越办越好,争取以后也可以升个!
——九日
一晃眼,已毕业两年,刚入学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想念母校一食堂的瓦罐汤,想念四六级的84.2MHz,想念和舍友一起去学校开水房打水,晚上在宿舍吃泡面,想念早上签到时的睡眼惺忪,想念大冬天肯为你到食堂打包的伙伴,这些都是真爱啊。想念了这么多其实还是不舍,母校即将搬迁为他校所使用,但老常工学子依旧时时惦念。
——木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常工院虽然不大,但是我们依旧爱你。如今搬了新校区,相信常工院会腾飞!!!
——青果
母校,在我的心目中,就如那滋养一方的泉水,而我们就是那一方土生土长的常工人,当我怀着对未来美丽的憧憬踏进这伴随我四年的母校时,填入我脑海中最真实的想法却是:这是学校吗?破旧而又不堪的校园环境是年代感最真实的写照,就这样,我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自己的母校,曾几何时,我后悔过,遗憾过,可是,就这样我生活进了属于我的大家庭,在这里我认识了一群这辈子都分不了的好舍友,好同学,好老师,他们帮助我,教育我,伴我成长,常工的生活甜蜜难忘,而如今,已毕业,却再不似往日的风景,再没有母校的包容和爱护,而我们也没了曾经觉得破旧的常工校区,怀念他,爱他。
——攒劲
天宁区通江南路号,你将永远铭记在常工学子们的心中。祝愿常州工学院明天越来越好!
——《晚安常州》
漫画设计者常州REA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