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与天水一朝

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霍旭东

据统计,我国有20多个姓氏源出天水,如伏姓、嬴姓、秦姓、隗姓、苻姓等,20多个姓氏望出天水,如姜姓、李姓、赵姓等。如此多的姓氏和天水相关联,就全国范围而言也极为难得,以这些姓氏为代表的姓氏文化自然而然构成天水历史文化名城强有力的支撑,也成为最具大众化的历史文化之一。姓氏即是人的标识,又代表实实在在的人,姓氏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的历史,其中隐含者血脉相连,光宗耀祖,民族强盛,关爱生命等诸多内容,值得研究弘扬。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将赵宋王朝称之为“天水一朝”。

一、天水姓氏文化资源

1.伏姓

主要源于风姓,出自上古包羲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的字为氏。传说,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衍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义兄妹。清朝初期学者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记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后,才得到这些苗族的传说。按苗族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义兄妹,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在伏羲氏的苗裔后代中,有的用先祖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氏。伏氏同时也是宓氏,古代“伏”、“宓”两姓通用。

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四位。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平昌。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安伏乡.伏洼村、伏湾村、伏家峡)、永登、徽县,河北尚义,山东临沂,山东昌乐、东平,辽宁清原,山西太原,陕西韩城、扶风,贵州普安,云南省曲靖、文山、河口,伏家营镇,湖北黄梅,湖南汨罗,河南省民权县伏庄,河北省南宫市凤岗办事处王家屯村,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店子乡元丰村(伏家角)、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白龙镇(伏家桥、伏家湾)羊岭镇(伏家山、伏家沟)、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伏家角、伏家湾)、四川通江县至诚一村、四川通江县松溪乡古家营村、四川省仪陇县果山乡高堂沟村3组、四川省阆中市思依镇,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构溪村、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坡里村、大湖村,连云港市赣榆县东海县,宿迁市宿城区桃园村,盐城市阜宁县益林镇、淮安市涟水县胡寨村、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联堡村,山东临沂朱阳村等地均有分布。山东临沂兰山区至今仍保留有伏家巷。汉族、僳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名人有人文始祖伏羲、西汉古文《尚书》的传播者伏胜、东汉大儒伏湛、唐代有医学家伏适等。

源出于天水的伏姓即以伏羲氏之“伏”为姓,而蟜姓出自黄帝之母有蟜氏,轩辕则是直接以黄帝之号为姓,由此可为天水是“羲皇故里”、“轩辕故里”找到民俗证据。

2.嬴姓

“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始于尧、舜时期。《史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伯益得姓后,担任了重要官职,成了舜的重臣。

周朝时,大费十四代孙非子,居犬丘,“好马好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千水、渭水之间汇合处(今陕西宝鸡一带),马得到大量繁殖。于是孝王说:“昔日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于是封为附庸。在秦地建立城邑,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于是,“千渭之汇”成了嬴秦政治上的发祥地,嬴秦的采邑在秦(天水之清水上游为秦水),秦因此而得名。所以嬴姓后裔被称为“秦人”、“秦族”。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被任用为大夫。秦仲立三年,周历王无道,诸侯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仍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他率族众与西戌先后厮杀二十三年,战死疆场。周宣王召来庄公(秦仲的长子,名嬴其)兄弟五人,与兵七千,继讨西戎,终破之。周宣王再次赏赐,秦地域不断扩大。并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庄公卒,其子襄公嬴开继立。西周时,周幽王戏弄诸侯,申侯联合缯国、犬戌西夷共同起兵,攻克镐京(今西安),斩杀幽王。襄公率兵救周,捍卫王室,拥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并护送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被平王封为诸侯,赐以歧山以西之地,成了秦国的缔造者。到秦穆公(嬴任好,襄公之七代孙)时,因其重用贤才,使一个小国发展为雄居西戎的大国。其后,秦孝公(嬴渠梁,穆公之十四代孙)重用商秧变法,强化中央集权,奖励耕战,成为战国首强。昭襄王(嬴则/稷,孝公之孙)顺应灭周,取九鼎宝器,为建立大秦帝国奠定了基础。秦王政(即现在所谓的嬴政,昭襄王之孙,秦宗室是嬴姓赵氏,故称赵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大秦帝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规范交通、法令,融合民族文化,筑长城防外侵,远击匈奴,称“千古一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反秦,屠咸阳,杀子婴,秦帝国灭亡。故,汉之后,嬴之后裔,多以国(秦)为姓,或以“银”、“寅”为姓。

源出天水的嬴姓、秦姓等可证天水即秦人的发祥地;而邽姓、冀姓这的两个得自地名的姓氏可佐证邽县、冀县二地是中国县制的肇始地。

3.氐族姓氏

建立“汉复”政权的隗嚣、前秦王苻坚等英杰其姓氏均源出天水。

关于隗姓的来源,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原本是北方狄人的一支,为古老炎帝部族的后裔之国。《国语·周语中》云:“狄,隗姓也。”韦昭说:“隗姓,赤狄也。”《国语·郑语》又载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昭曰:“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汉人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说:“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可见从先秦到汉代的史料中,都认为隗姓源于北狄。而名之为“赤狄”的隗姓正是炎帝一脉。炎帝是羌族先祖,羌氐同源,当然也是氐族的先祖。陇西本是氐族聚居地,陇山又名陇坻,就和氐人相关。所以天水本是隗姓的发源地之一。

蒲洪,生于西晋太康六年(年),其父亲怀归为其氐族部落的小帅,家族世为西戎酋长。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无姓氏,当时众人以其家中池塘中生有蒲草,高五丈,五节,如竹形,称之为"蒲家",因以为姓氏,称蒲氏。三国曹魏时期,蒲家由武都迁于略阳郡临渭县(今天水麦积区),世为部落小帅。晋永嘉四年(年),蒲洪因豪爽、公道,被宗人推为盟主,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刘曜建前赵国,在长安称帝,以蒲洪为宁西将军、率义侯,曾徙居于高陆(今陕西高陵),晋升为氐王。前赵国亡后,蒲洪退居陇山。东晋咸和八年(公元年),蒲洪降于后赵国石虎,拜冠军将军、泾阳伯。后蒲洪率氐、羌两万户下陇东,至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劝石虎徙雍州豪杰及氐、羌十多万户于关东,以实京师,被采纳,拜龙骧将军、流民都督,率户两万居于枋头(今河南浚县)。晋永和六年(年)春,蒲洪遣使至江左,东晋王朝任命蒲洪为征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当时冉闵杀胡羯、关陇流民相率西归,路经枋头,大多归之,蒲洪拥众至十余万,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在祈告天神的祭祀中,得谶文"草付应王",又其孙蒲坚背上有纹如同草书付字,遂取"苻"为姓氏,改称苻氏。之后,蒲洪被后赵国石虎的旧将麻秋毒死。其子苻健继统其众。苻健根据"民心思晋"的情况,在从枋头向关中进军的过程中,打着晋朝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壅州刺史的旗号,当年冬抵达关中后,又遣使向晋王朝称臣,直至其称帝建号后,才正式和东晋王朝断绝关系。史书评价苻洪:"好施,多权略,骁武善骑射",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的奠基者。

西晋明灭亡,在中国的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国”,一时称王称霸者多如牛毛,其中真正称得上是大英雄的仅苻坚一人而已,台湾作家柏杨将中国皇帝最有成就者够得上大帝总结为五人,苻坚居其一,其余为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清世祖玄烨,可渭慧眼识英雄。

4.姜姓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姜姓自古即是天水的大族,最有名的人物即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军姜维,而唐代的姜谟、姜行本也是唐王朝举足轻重的大臣。

姜维(~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郡冀县人。因郡望是天水郡,故史书多称“天水姜维”。初仕魏,任天水参军。蜀汉建兴六年(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蜀,深受诸葛亮器重,委以重任。归顺当年即被封为当阳亭侯,本传特别提及“时年二十七”。诸葛亮还特意在信中对心腹——丞相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言:“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东汉时凉州治所就在姜维的老家冀县,于是乎诸葛亮以“凉州上士”称赞姜维。诸葛亮卒后,继蒋琬、费祎之后任大将军,前后九次北伐,也就是俗言的“九伐中原”,多次挫败魏军。他的死对头邓艾也不由赞叹“姜维自一时雄儿也。”

甘谷六峰姜维祠堂

姜岌,天水人,古代著名天文历法家。曾仕后秦,东晋孝武太元九年(年)造三纪甲子元历,首创了利用月食位置来推算太阳位置的方法。著有《浑天论》、《京氏要集历术》等。

姜谟(—年)是秦州上邽(今秦州区)人。隋朝任晋阳长,和太原留守李渊友善。

姜姓自古就是天水的大姓,历代人才辈出。姜谟家族也秉承世家大族的遗风,六世显贵。子姜行本为贞观名臣,曾任将作大匠,主持修建九成、洛阳二宫,深称旨意,提升为左屯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年),随主将侯君集为行军副总管攻高昌,改进攻城机械,攻拔高昌城,因功封金城郡公。贞观十九年,随太宗征高丽,在盖牟城大战中,中流矢而卒。太宗悲恸不已,作诗悼念,赠左卫大将军、郕国公,谥“襄”,诏准陪葬昭陵。曾孙姜皎,玄宗开元年间官至太常卿,封楚国公,后任秘书监。善画凶鹰,尽猛禽生动之姿。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云:“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徒惊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些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5.李姓

陇西李氏始分两支,其中成纪李氏地望即在天水境内,自飞将军李广之后,代有英才,至李唐达到鼎盛,其宗室皇亲墓志每每以“陇西成纪人”称之。李姓起源,说法多样,最通行的一种——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李姓人口大增。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据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天下李氏,陇西第一,老子而下,名人辈出。陇西李氏始分两支,其中成纪李氏地望即在天水境内,自飞将军李广之后,代有英才,至李唐达到鼎盛,其宗室皇亲墓志每每以“陇西成纪人”称之。

6.赵姓

赵姓赵氏本出嬴姓,先秦即寄籍天水西县,成为天水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营平侯赵充国之后,赵氏和天水便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宋朝建立之后,皇家即定国姓望出天水,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论及宋朝,即以“天水一朝”称之。

追溯渊源,赵姓始自造父。造父,嬴姓,伯益的后代,蜚廉四世孙,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造父的第七代子孙)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后来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

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赵嘉派往陇西,赵姓随之迁入今天水一带。之后,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加上原来的西县赵姓,成为望族。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至年总人口大约有万,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

二、可资利用的天水姓氏文化资源圈点

1.和始祖对应的姓氏文化

伏姓对应的伏羲文化对应、轩辕姓和轩辕文化对应。为天水始祖文化提供了民俗证据。可结合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清水轩辕文化旅游节开发之。

2.和嬴姓、秦姓对应的秦文化

天水本是秦文化发祥地,可结合近年来早期秦文化研究及考古发掘成果开发之。

3.和隗姓对应的皇城及相关故事

隗姓最大的名人就是隗嚣,西汉末年隗嚣在天水上邽、冀县建都,割据数十年,影响深远,至今留有皇城、避暑宫等遗迹。

对于隗嚣的评价,古今不一,因人而异,但大多都是从刘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认为隗嚣不识时务不奉正统,杀身亡国是他的必然下场。话又说回来,皇帝的位子并不是天经地义一定得姓刘,其他人凯觎一下也没有什么错。平心而论,隗嚣也称得上是乱世所出的英雄。礼贤下士,保境安民都做得很不错。兵强马壮也是事实,几番大战,让战无不胜的汉先武吃尽了苦头。最终败亡,只能说是对手太强大了。

天水是隗嚣割据的中心,今天水市区城北、麦积山植物园雕窠峪、甘谷大像山、武山洛门西旱坪都曾是隗嚣宫遗迹所在,时有建筑构件出土。市区城北至今尚称皇城,杜甫《秦州杂诗》“秦州城北寺,传是隗嚣宫”即指此。杜甫之后,凡来凭吊者多有诗作,其中清初秦州州判王际有的《隗嚣宫》别开生面,值得一读。“咄嗟季孟何为者,今睹遗基向可哀。樵路迷人过辇道,耕梨偶出断碑苔。雄图未展莫雄逝,残照空余雉儿来。项羽与君曾识否,东西两汉帝王才。”

4.“渭流氐迹”

蒲姓和苻姓名最大的名人是苻坚,苻坚家族也是氐族的英杰,旧方志有“渭流氐迹”之说,今三阳川还有不少苻或蒲姓人家。可以宣扬开发之,作为蒲姓和苻姓的祭祖地。

5.赵姓遗迹

天水和赵姓对应的遗迹有秦州区赵氏祠堂、清水赵充国陵园。

天水西关赵氏祠堂

赵氏祠堂,在秦州区西关解放路和三星巷交会处,梧林苑天水古玩市场斜对面。原为天水赵姓族人祭祀先祖的祠堂,供奉赵姓在天水的第一代先祖赵公辅及第九代先祖营平侯赵充国及列祖牌位。原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有前殿、中殿、后殿、朝房等建筑,周围是赵氏族人的宅院。现存前殿、东西朝房并祠堂院一组建筑,年修复。

赵充国陵园,在清水县城西牛头河北岸台地上。传为为西汉名将后将军赵充国之墓,始建时间不详。民国《清水县志》卷1《舆地志》“陵墓”说:“旧志载,赵壮侯墓,在邑北二里白土崖,即上邽城遗址附近。按:赵宋时奉朝旨大加整修,恢扩墓址,封植墓道,设享殿,置祭田。并于西郊修壮侯祠堂及宅舍以处赵氏后裔,主其奉祀。竖碑为‘汉后将军赵充国故里’。”墓区占地平方米,现存封土冢,高3.8米、底径10米;前有碑厅两座,立清嘉庆十三年(年)“汉后将军营平侯公讳赵充国之墓”和清道光十五年(年)“汉故将军营平侯之墓”石碑。墓区之西设碑廊,粹集县境碑刻26通。墓区之东有搬迁复原之宋金高浮砖雕彩绘墓4座,组成宋金墓葬群博物馆。陵区东南立陇上名碑鲁公姬造像碑。陵园风景秀丽,历史底蕴深厚,是纪念名将赵充国的陵园,也是清水文物精品的博览园。

6.李姓遗迹

天水和李姓对应的遗迹有秦州区李广墓、飞将巷。

天水市区石马坪李广墓

在秦城区藉河对过之石马坪文峰山山麓。传是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的衣冠冢,建墓年代无考。清乾隆四年(年)重建,遗留墓碑1通。民国23年(年),驻军天水的民军陆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重修李广墓,重建垣墙、大门、享殿、墓碑等。墓区原是石马坪中学校址,年学校迁出,整修扩建而成今李广陵园。陵园占地占地20余亩,为三层台阶式布局。一层为展厅,主要陈列和展览李广事迹、太守印模以及清代墓碑拓片等文史资料,二层为清代悬山顶式享殿,享殿前台阶下有破残石马一对;三层为墓区,有圆形封土墓冢,民国23年蒋介石题书的“汉将军李广之墓”塔形墓碑。园内广植花木,四季常青,树木荫荫,芳草萋萋。

7.各姓氏所出的历史名人

以上所列天水源出各姓氏都有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大人物,可以挖掘其历史文化开发之。

8.皇室姓氏

源出天水的李姓、赵姓、苻姓都是皇室姓氏,可以大做文章。以李姓为例。李唐的籍贯问题是历史学界的一大公案,作为权威正史,新旧《唐书》说法就很不一致,在《高祖本记》中,言及李渊籍贯,《旧唐书》言:“陇西狄道人”,《新唐书》言:“陇西成纪人”,这个姑且不论。不过,李世民的封号秦王就取自秦州,更有趣的是天水古今一带一直流传有李唐王朝的传说,这里选录二则。

其一,武山县龙泉乡曲里村,有大型封土坟堆三座,当地村民传言,是为李唐先祖之墓。还传据老人讲村口原有大碑数通,高度超过人身。传说不必当真,但有两点值得注意。曲里村,绝大多数居民是李姓,村头传言立碑的地方至今名御碑口。

其二,秦城区的齐寿乡,因山而名乡,此山就是齐寿山,要说《尚书·禹贡》上的名字,就是嶓冢山。齐寿山钟灵毓秀,神秘神奇,当地有民谣说:“齐寿山不大不小,它是三江的沟脑。”相传齐寿山就是李唐王朝的老家。李氏世世打猎为生,到了李渊李世民这一代,一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一日,李渊、李世民上山打猎,见山坳处一白鹿时隐时现,李世民天生好箭法,一箭射去,弓弦响处,白鹿倒地。李世民正兴高采乐,准备收拾猎物,忽然一白须老人飘然而至,准切地说这老人不是人,是齐寿山顶神庙中的神,原来李世民射杀的正是神的座骑。神来干什么?收拾莽撞汉来了。但神看到李氏父子相貌堂堂,一副真龙天子的气派,非但没有怪罪,且和颜悦色劝诫他们说:“齐寿山有生龙的穴,但没有养龙的潭,二位是大富大贵之人,应赶快离开此地到东方去,否则会耽误锦绣前程。”话音刚落,神就飘去了,而射死的白鹿也化作一缕青烟飘然而去了。李渊李世民父子顿时被眼前发生的一切惊呆了。呆完以后,他们合计,既然是神的旨意,就应赶快搬家。于是乎收拾行装,当天晚上就离开了世代居住的齐寿山。一路漫无目标,向东行来,风餐露宿,好不辛苦。终于有一天流落到了山西地面,遇上了一位好心人唐员外,唐员外惜他们可怜,就安顿他们在家留宿,住进了唐员外的庄园,一日唐员外见李世民倚柱而立,登时又见巨龙盘柱,吃惊之余他知道龙是天子之相,从此以后悉心照顾李氏父子不在话下。而这李氏父子也够有出息的,乘乱起兵,奇取了隋朝的江山,为了报达唐员外的接济之恩,索性就改国号为唐。

这些民俗文化的东西都可以利用开发。

                              

·END·

闽源堂姓氏文化传播                闽源堂

赞赏

长按







































治疗女性白癜风疾病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shunzx.com/tsly/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