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HAISHIBEI
舞海拾贝
温州地区非遗传统舞蹈之
泰顺碇步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民俗文化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龙舞在节庆和风俗中的主要依据,基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空间表达,龙舞向我们展示了海边之龙、山巅之龙、河湖之龙。泰顺的碇步龙,则是山中溪间之龙。泰顺县碇步龙始创于清嘉庆三年(年),至今已二百多年历史。据仕阳镇朝阳村(原早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林氏裔孙为庆祝朝阳林氏宗祠落成突发奇想,首创在当地碇步上舞龙灯,以庆大典。经过多年传承发展,年5月,泰顺碇步龙作为传统舞蹈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5月,林实乐入选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所在区域
仕阳镇位于泰顺南部,为泰顺县文化古镇,远近闻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仕水碇步就坐落在这。碇步是古代先民为涉溪涧于两岸间往来之便利而创造的特殊构造的桥梁。仕水碇步始建于明代,位于仕阳夏家港,明中叶被洪水冲毁,移建于上游“济渡处”,清乾隆五十九年(年),重建于现址,清嘉庆二十四年(年)修葺。全长米,共齿,每隔0.6米为一步。分高低两级,高阶80公分宽、低阶60公分宽,连接溪东与朝阳二村,是全县两百四十五条碇步中跨度最长、造型最优美的碇步。
表演特色
在仕阳当地,每年正月的“龙腾碇步”是一种习俗,这是对民俗文化的延续,更是祈盼乡村百姓安居乐业、村庄阖境太平的文化表达。
碇步龙的道具用竹篾编成圆形笼子,笼外蒙布并绘上龙鳞片的图案,节节相连,每一节都装有用来把持的木手柄。碇步龙整体九节,寓意华夏九州,龙头、龙尾各一,中间七节为龙身,上用五丈九尺的整幅白布首尾相连,两边缝上带齿的红布作为鳞甲。
泰顺碇步龙从开龙门到关龙门、龙落井,有六十多套队形动作,全部动作均在溪水中的石碇步上表演。大致有搭龙坪龙戏珠、龙舔珠、龙咬珠、排寿字、蹲马龙等动作,其中以蹲马龙为精彩:龙珠、龙头龙节、龙尾一起蹲下,同时向前蹦跳,蹦直的龙如箭般射向前方。阵式有圆台、龙菊花、四角交井、龙咬尾、龙洗段、五角星、搭龙坪、跳龙门、龙见月、交剪搜、龙卷、过东海、三角当、水面跳舞、大困龙、龙吐气、四域门、龙卦珠、龙穿针、龙过润、上盘龙、排寿字、下盘龙、云底摸月、水波浪、龙盖顶、做龙栏、送横匾、过九井、三盏灯、穿九州、排太极、龙破庙、双拥龙等。舞龙的演员不但要有充沛顽强的体力,且需要熟练的技巧,要步调一致,敏捷稳定。只见身着金黄色装束的艺人们双手执龙段,在铿锵的鼓乐声中,用矫健的舞步在狭窄的碇步上腾挪跳越、节奏有序,舞姿倒影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碇步龙的文化意蕴
碇步是山区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创造出的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桥梁。碇步上舞龙,是在克服自然的基础上,民间自发的一种敬畏自然、调服人心的文化表达。人们将风水观念和气候地理等因素相结合,在每年开春和枯水季节将龙舞出游行,加以惟妙惟肖的动作展示和形态模仿,演绎老百姓心中那条自然之龙。既是表达民间乡民求喜乐、求安康的朴素愿望,亦表明了溪涧之龙对于两岸人民生活的重要寓意——掌握人间雨水,调控庄稼收成,决定秋收丰歉,还有年底的欢喜悲愁。碇步龙的内涵不在于一味寄希望于自然的恩佑和底护,而是人们积极面对自然、与自然抗争的乐观态度和豁达心态,一如游龙戏水般自如,也相信水龙因此会得到欢乐而能够更多地青睐仕阳这片土地。正如传承人林实乐所说:“农村人都认为,正月里邀请龙灯舞上门,能给全家带来喜气和吉祥。碇步龙因此深受乡间民众欢迎。”
继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文化产业随之兴起,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以此为思路,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以来,泰顺县政府亦是在经济补贴、搭建平台、非遗进校园、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扩大传承人队伍等方面提供了扶持,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碇步龙的传承有了进一步完善。
除此之外,按照国家规定,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选择若干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善的地区作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时,要注意保持重点区域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政策窗口,在政府地方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为泰顺碇步龙的文化原生态保护创造良好条件。以近年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政策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中,应坚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原则,坚持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整体性保护原则,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原则,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保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非遗文化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乡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宣传碇步龙文化。
传
承
人
林实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龙舞(碇步龙)"的第三代传承人,其传承谱系清晰系家族传承。对该项目的技艺掌握全面娴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当地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多年来林实乐同志积极参加该项目的传承、培训工作,倾力推广,能力较强,在该项目的传承中起到重要的核心作用。他组建了仕阳镇朝阳村碇步龙舞队,义务教授碇步龙舞蹈动作,培养了许多年轻的后备力量。在他的精心组织下,碇步龙舞队每年正月都要到邻近各村去舞龙灯。近年来还多次应邀前往福建霞浦、福安、柘荣、福鼎等地演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此外,林实乐还热衷于碇步龙文化的探究,保存着清末碇步龙的63个动作抄本,在泰顺域内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有较大影响。
《泰顺碇步龙》
陈能雄/诗
春龙二月待云生,忽见人间举旆旌
九段连身摇玉趾,一珠引首转金睛。
游鳞腾跃敲琴键,武步翻飞伴鼓声。
影落清波鱼试舞,重兴雨阵点虾兵。
(注释:"琴键"指仕水碇步的石蹬像是钢琴的琴键。)
END
文字丨李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