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集体经济的积累,“美丽乡村”只能画饼充饥。今年以来,泰顺县委县政府提出一系列“强村”目标,深入实施强村惠民“行动计划”,力争通过2年努力,全面消除个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薄弱村,通过5年努力,全县所有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对照这个目标,各村如何把“强村”之路走好?县委组织部梳理了各村的探索实践,总结出八种强村招数。
强村招数1:在“天然禀赋”上做好文章依托泰顺丰富的山地和水资源,各村把自然资源当做强村“资本”,壮大村集体经济。如,雪溪乡双溪村等6个村以水和土地资源作价入股电站,联合购买25%产权入股雪溪水电站,预计每年可带来村均7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百丈镇莒云村等11个村,投资入股珊溪水库渔业经营实体组织,通过收取水域承包费或租金,每年每村可带来收益2万元;泗溪镇西地村等55个村,充分运用农村日照和山地资源,计划实施“光伏小康工程”,通过财政补助1/2、村集体或农户通过“零首付光伏贷”出资1/2,预计每村年增加经营性收入6万元,预计还可为原“”以下低收入农户增收0.38-0.5万元/年。
泰顺山地和水利资源丰富
强村招数2:在“死”物业中寻求“活”出路集中若干个村的集体留用地和财力,兴办标准厂房、来料加工点、商铺店面、农贸市场、仓储设施、农家乐经营点、农家乐管理服务中心、停车场等物业,以租金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如,罗阳镇南外村,紧抓新城城市化发展机遇,投资建设新城商贸城、住宅区等,每年可带来村集体收益余万元。再如,罗阳镇春阳村等27个经济薄弱村,按照村级自筹1/4,上级补助3/4,团购阳光家园住宅区11个沿街商铺,同时投资入股交垟工业园区15亩标准厂房,预计每年通过租金收益可为每村增收4.5万元左右。
南内村投资3.2亿元建设新城商贸城
强村招数3:依托泰商经济“生”财村集体积极与当地乡贤、在外泰商以及在泰企业共同投资项目,依托泰商经济促增收。如,仕阳镇翁地村等20个经济薄弱村,与在外创业泰商企业---万洋集团合作,按照县财政补助40%、村自筹20%、万洋捐助40%比例,共同出资万元成立私募基金,投资万洋众创城。万洋集团给予20个村保底年收益10%,如实际收益高于10%的按实际分红,确保每个村年经营性收入可达到5万元以上。
县人民政府与万洋集团就企业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进行签约
强村招数4:打造乡村旅游催生“美丽经济”村集体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明等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浓郁的优势,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发展特色餐饮旅游、民宿、休闲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等。如,司前里光村,依托英士大学旧址、水尾亭、荷花池等资源,打造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党建文化园和畲乡田园农业观光带,每年仅旅游一项即可为村里带来收益超过5万元。
里光村新建50亩荷花池
强村招数5:盘活闲置资产促增收村集体利用闲置资金创办(入股)农村资金互助会、扶贫资金互助会、融资担保体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通过收取资金占用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罗阳镇马联村通过上级补助和自筹,投资26万元设立农村资金互助会,近年来通过收取资金占用费已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
强村招数6:土地流转经营开辟发展新空间通过整村流转、委托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出让等集中连片方式,提高集体土地利用效益,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如,三魁镇薛内村,创建瑞雪农业公司,统一流转全村以及周边村庄多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建成油茶基地亩、茶叶基地亩、杨梅基地亩、猕猴桃基地亩,近年来为村里增收多万元,还解决了周边许多农户的就业问题。
开创“瑞雪模式”的薛内村
强村招数7:“村企联盟”扩宽发展出路由县级层面积极搭建“村企联盟”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资金、技术、信息及经营管理等优势,破解村中“有资源无项目、有项目无资金、有资金无项目”难题。如,在大安乡花坪头村,原态农业公司以年租金3.6万元租用花坪头村老村委会,并带动36人就业;在司前溪口村,泰顺县三插溪二级水电有限公司与村党支部达成协议,为溪口农业基地建设提供资金帮扶,通过流转土地亩、毛豆种植亩等方式,盘活集体经济,预计增收2万。
司前畲族镇举行“百企扶千村”结对签约仪式
强村招数8:“红色基金”引领致富路县级层面,实施“红色基金助力农村经济”项目,撬动银行贷款资金万元,以贴息贷款方式,投入特色农业开发、来料加工等,已落实贷款资金万元,惠及23个村,带动名低收入党员或农户走上精准脱贫路,走出一条党组织“牵头”、红色基金“贴息”、银行“搭台”、村集体经济组织“唱戏”“四位一体”帮村新模式。
“红色基金”助推党员创业启动仪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