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岙村位于泰顺县包垟乡西南部,是包垟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村落群峰环抱,风光秀美,文化浓郁,古树古桥古道古井溪泉,依势星罗棋布。古村静美如桃源,却多慷慨激昂之士,前有保境安民的抗倭义士,后有毅然投身革命的泰顺第一位中共党员,感人故事俯拾皆是。
▲林岙风光
古村名称由来林岙古名金岙,早期系金氏族人在此开基,他们看中此地风水好,南有白云山,北靠仰天湖,依山伴水,便择地在此开荒种地,办学兴教。据说当时金岙村内修有官道、金水桥、字纸炉、石牌坊等,并且在金水桥南面金姓族人埋葬地金厝还有一个传说。
▲林岙古民居
传说,当时金岙村因为风水太好,每晚金水坑会自然漫水,水一直满到金厝大万堂,带来一堆金光灿灿的金沙。后来,金岙的风水被江西阴阳先生破掉,金水坑不再漫水,金氏文风渐衰,人口凋零。村里房子没人住,田地荒芜,这引起邻近的晓岘村林姓族人的注意。
▲村落古道
晓岘林氏原是泰顺泗溪的名门望族,是唐内阁长史林建的后裔,早在南宋初期就由泗溪迁入三都晓岘(今包垟小院)。宋隆兴癸未年(),晓岘人林达考中进士,官升国子监祭酒,村中人文蔚起。
▲林岙《林氏家乘》记载林氏迁居史
林达派下瓜瓞绵延,生齿日繁,到明代时,玄廿六公因祖居地窄人多,见白云峰下的土地适合耕田凿井,就分迁此地,开基创业。林氏人口渐多,慢慢地取代了金姓,金岙也就成了林岙。现在的林岙辖林岙里村、外村、卓洋、小院底、小院等5个自然村,有林、夏、陈、吴、周、毛等12个姓氏。
▲《林氏家乘》中记载林芳游林岙的见闻
林岙风光旖旎,清代玉环名士林芳有一次游至林岙,见此地溪山秀美,耳闻家塾弦诵声,作了一副对联:“胜地居然忘魏晋,光天况复际唐虞”,赞美林岙山水静美,民风淳朴,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的桃源境地。
▲民风淳朴的古村
明清时期人才辈出晓岘林姓耕读传家,风习袭传。在明朝泰顺建县前夕,社会即使动乱,林姓族中仍有林裕、林礼敬、林子思等一批文武之士。林裕品学双馨,爱好吟诵,著有《六一集》,深受兵部侍郎、浙江布政使孙原贞的器重。
▲《分疆录》中介绍林裕
泰顺建县后,林礼敬、林子思兄弟率领包垟等地乡兵,帮助官军肃清县内的“山寇余党”,使得地方重归安定,因而被授予冠带。据统计,泰顺建县至明末,晓岘共有五人考中贡生,一人被授予儒官。贡生林盈曾担任过湖北省郧县知县,林道浚担任过广东省罗定州学正①。
▲林道浚家族画像
其中林道浚是位抗倭义士,嘉靖三十八年(),倭寇三千多人从福鼎桐山登陆,相继侵入雅阳、三魁、大安后垟、下洪一带,一路上烧杀劫掠。十一月二十一日,倭寇二千余人侵犯莒江,其间,四百多名倭寇转向侵扰包垟。包垟小院人林道浚组织当地乡民,据守集云堂,并击退来犯倭寇,杀敌三人。
▲《分疆录》记载林道浚抗倭
小院百姓的英勇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倭寇的锐气,但也因此遭到疯狂报复。数日后,倭寇蜂拥而至,将小院一带的民房全部烧毁。后来,幸得县令区益、百总卢琦、指挥使李元佐调度有方,军民携手,才把倭寇赶出泰顺。
▲明代军民抗倭图
清朝时期,林岙人或读书求仕,或外出经商,结交天下精英。在如此氛围下,林岙人才辈出,出了不少贡生、秀才,也有不少家境殷实的人热心于公益事业。按《林氏家乘》记载,国学生林守兰在咸丰辛酉年(),办团防御匪,以军功钦加六品衔候补分府。
林岙财主非常重视教育,一般在别的地方有钱人都是请私塾老师到家里来给孩子单独授课,而林岙财主则疏财请老师办学堂,其办学宗旨高尚,让附近的农民子弟都去接受教育,提高全体村民的素质。据村民说,民国时期林岙的善群学堂是附近有名的,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国民党少将林超小时候就在善群公学读过书。
▲村落风光
泰顺首位中共党员林岙现有古民居11处,古祠1处,古牌坊3处,古民居多为清代建筑,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林秉权故居,这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两层木结构古民居,占地平方米。故居有两进门楼,外门楼单开间,歇山顶,门框门楣质地为青石,上面挂着黑底金字木匾:“林秉权故居”。
▲林秉权故居门楼
大院为三合院式建筑,天井正中设通道,块石铺成几何图形,两侧条石压边。正楼二层重檐悬山顶,七开间,带前廊,抬梁式结构,两侧重檐悬山顶,四开间。明间为穿堂敞厅,檐柱架斗拱,檐口置瓦当、滴水,花草纹饰。正厅展示林秉权烈士图片和生平文字介绍。
▲林秉权故居
林秉权(~?),又名林良恕,从小天资聪颖,成绩优异。在温州中学就读期间,参与过声援“五四”运动,其思想也受到“五四”精神的熏陶。
▲青年林秉权
温州中学毕业后,林秉权先后到上海通慧工商学校、北京大学外文系学习。年,又相继转学到南京、上海学习。特别是在上海学习期间,林秉权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与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等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泰顺县第一位中共党员,也是温州早期共产党员之一。
▲林秉权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与同学合影
早在学生时期,林秉权就曾立下为革命奋斗终身的誓言,他在自己影集的扉页上写道:“今日之我,其生也为革命而生,其死也为革命而死”,这不仅表达了林秉权远大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意志。
年,上海“五卅运动”爆发,林秉权从上海返回泰顺组织了救国会,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年,林秉权被党组织派往武汉长江上游商民协会领导工作。工作期间,林秉权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引起汪精卫的注意。因为政见不合和多次拉拢不成,林秉权被汪精卫视为眼中钉。
▲林秉权故居俯瞰图
年7月18日,迫于形势,林秉权撤离武汉,经党组织安排,途经上海、海参崴,于当年11月到达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军事,后于年转入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林秉权反对校长米夫、王明搞宗派主义,遭到王明、米夫的迫害,被下放到中山大学对面的重工机器厂劳动。后来,林秉权提出回国要求,反而被王明“左”倾派别捕送到伊凡诺夫工厂去做苦力。年被流放西伯利亚,从此杳无音信。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林秉权为革命烈士。
▲林秉权像
在那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烽火岁月里,正是因为有了像林秉权这样的有志之士,才让更多的林岙人前赴后继,向着曙光前进。在党的召唤下,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里的新一代林岙人,也是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子里,汲取了前行的力量,现在林岙村有党员54人,几乎一座房子就有一名党员,在农村的每个角落发挥着“红色细胞”的作用。
▲林秉权故居大厅陈列的图片
参与抗日的林超民国时期,包垟林岙除了林秉权之外,还有一个名人,他就是林超。
林超,字卓凡,12岁时与翁同文(泰顺翁山著名学者)一起被推举到温州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求学。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向学校要求参加爱国运动,被拒,逐渐酿成学潮,林超因此名震温州各界。后经王超凡及周元善二位保荐,以公费就读瓯海公学,继之再被保送黄埔军官学校,并赠路费。
▲林超像
民国16年()初,宁汉分裂,局势动不安,林超欲回乡务农,被浙江省主席何应钦挽留,民国20年携妻回乡。翌年6月,夫妻被推举为莒江高小教师,一年后林超被推举为第二区保护团副团长。抗战爆发后,只身赴杭州参加抗日工作,任浙江省自治学校区队长,再调浙江警官学校区队长。
民国27年,他晋升上校并升任浙江警官学校教育长。民国30年,奉任福州市警察局长,另兼国民兵团长、防护团及三民主义青年团长。
▲林超故居
民国33年(),林超晋升为陆军少将,调升东南训练班副主任。民国34年初兼任第七特种技术训练班副主任,会同美方人员筹划猎取乌丘屿(位于莆田市湄洲湾外的台湾海峡)气象资料的军事行动。民国35年奉派安徽合肥警察局长。
▲林超故居
民国37年12月,林超调到保密局,由于内部明争暗斗,未予安排职务,并误认为桂系中人而被排挤。民国38年5月,林超前往台湾。因为派系关系,在台未被起用,生活艰难②。
现在,林岙留有林超故居,为七榴二厢房古民居。
▲古民居
结语林岙,一个有着历史积淀的古村;林岙,一个让人思考回味的秀美乡村。古村门庭历经岁月风雨和时代变换,多少人事早已远去。但是,当人们漫步林岙古村山间深宅,依然可以发现历史的印记,倾听时代的声音。沿着前辈们的足迹,不由自觉地寻找、探索、追忆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红色革命文化“底蕴”的古村,林秉权等革命先烈的故事是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像一本书,它告诉年轻人,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叫做无私奉献,指引你走上正确、光明、积极向上的道路。今天的林岙村,也正是因为林秉权故居,已成为激励包垟人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林秉权故居
参考资料:
①陶汉心《泰顺历史三千年》
②陈圣格《泰顺历史人物》
====全文结束,别忘记转发分享哦!====
本期来源:包垟乡
“泰顺年”征稿启事
为传播泰顺故事,助力旅游发展,县委宣传部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