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这条路,四川作家郑赤鹰惊呆了:这也能叫路?两条40厘米宽的混凝土带中间竟然是空的,如同架在碗上的筷子一样,而车轱辘就必须走在这两根“筷子”上。
为什么不修正常的路?
郑赤鹰
钱不够,只能修成这样。
尽管在下乡采访之前,郑赤鹰对当地的经济状况有所了解,但实地所见仍令他感到震惊。
从年开始,四川省作协为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了“万千百十”工程,
“万千百十”工程
即:每年动员全省各级作协会员向贫困县农家书屋签名捐赠图书1万册以上;每年动员名以上各级作协会员书写脱贫攻坚伟大进程;每年推出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学作品件以上,其中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学精品力作3部以上,力争到年累计达到10部以上。
郑赤鹰走访通江县
郑赤鹰正是响应这一号召走进贫困地区实地采访的。他去的地方是通江县,地处秦巴山区,面积达多平方公里,山高谷深,全县没有一条高速公路,省道县道路况也不甚好。鉴于艰苦而危险的道路,县里的同志建议让采访对象挨个到县城来找郑赤鹰,他谢绝了。他找了一张通江地图,规划了下去的线路,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通江主要的乡镇,跑到了许多最边远的、与邻省邻县相交的村子,采访了上百名乡村干部和村民。
写出《通江水暖》优秀作品
在下乡过程中,郑赤鹰见识了盘旋在山间、从悬崖峭壁上砍出来的路,见识了架设在水面的路,也见识了那极像两根筷子的路……虽然走这些路很不容易,一跑就是一天,赶不上吃饭,就啃干粮;有时碰上堵车,就下来步行;有的时候车子贴着悬崖,在云雾中钻出钻进,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
正因为走过了这些路,他对脱贫攻坚的艰辛才有了深刻的体会,才写出了《通江水暖》,也才有了著名评论家李准“《通江水暖》令人激情澎湃”的评价。
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说,四川是文学大省,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文学川军”也要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作家们将秉承现实题材创作的优良传统,把目光投向脱贫攻坚,投向这个壮美的时代命题和伟大的社会实践。”
《通江水暖》为脱贫攻坚提供思路
“《通江水暖》生动讲述了革命老区的脱贫故事,塑造了一系列血肉饱满、可歌可泣的党员干部、农村群众形象,他们用拼搏、努力和奋斗,创造了决胜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果,能唤起人的拼搏精神,能提升人的奋斗愿望。”
扶贫搬迁——通江县空山乡中坝新村原貌
通江县文峰乡党委书记赵习东说,他把书中其他乡镇脱贫攻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用于文峰乡的脱贫攻坚实践,把书中周红梅、刘群才等无私无畏、一心一意致力于脱贫攻坚的干部用作文峰乡党员干部比照的镜子,以书中李国芝等“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向贫困宣战的群众激励文峰乡贫困群众,推动文峰乡的脱贫攻坚。
同样是这个春天,阿来、罗伟章、伍立杨等一批著名作家带头示范,再次走进脱贫攻坚一线,感受火热的脱贫攻坚生活,捕捉多彩的脱贫攻坚场景,书写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壮丽诗篇……
来源于人民日报
图来源于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