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巴中通江县的乡间小道上,只见绿树成荫、百花竞放。一幢幢白墙黛瓦、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隐于青山绿水间,令人心旷神怡。
通江地处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核心区域,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通江坚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思想,让贫困群众敢想敢干、能干会干。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探索,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较大成效。
截至目前,已退出贫困村72个,脱贫户、人,贫困发生率由年的18.04%下降至7.4%。昔日的“脏、乱、差”,已变成今日的“绿、美、净”。
“三保障”让农村媲美城市
天刚亮,诺江镇新华村的72岁村民袁绍光便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了,“我把这地翻一翻,过两天就可以种点蔬菜了。”小菜地旁边的新房就是袁大爷的新家,一幢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房。
“想想以前的日子,真是苦啊!那时,这里是一片荒凉,路没有通,进城卖个菜要走2个多小时的路。一路摸黑走到城里,天才麻麻亮。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袁大爷握着驻村第一书记李小飞的手,几近哽咽。
李小飞到新华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已3个年头,新华村一点一滴的变化尽在他的眼里。他告诉记者,目前,新华村四社有23户人家。年,土地增减挂钩,把以前的土坯房都拆了。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房,“通江县将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借着扶贫契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配套公共服务,拓展发展空间,引导农民梯次转移,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
在西山居社小型居住点,二十几幢民居整齐排列。每幢民居周边都有三五分地的小菜园,种着紫甘蓝、莴笋等蔬菜。
这里推行的一人户“三拼”、两人户以上“双拼”的建房模式,比分散建房节约用地。村里还有卫生所、便民购物点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袁绍光的话讲,如今,住房、饮水、交通“三保障”,让“我们农村一点儿都不比城里差。”
“乡村旅游+扶贫”助农致富
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更足了。
以前,这里道路坑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还乡,在家门口发展致富产业。
通江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不满足于让农民住进新房,而是按特色旅游服务设施标准,进行综合打造;突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特色,坚持一个新村多个亮点、一个新村一个景点。整洁舒适、配套完备的巴山新居,成为城市居民周末、节假日休闲旅游的首选。
目前,全县已建成2个重点镇、18个中心村、1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5个县级新农村示范片、个聚居点。每一处巴山新居,都是乡村旅游的景点。
乡村旅游发展活了经济、富了百姓。在这里,青山环绕,小桥流水人家,满足了人们对闲适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乡愁的追寻。受益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龙池村聚居点成了一个大宾馆,像这样的旅游村,在通江比比皆是。
通江的各个乡村旅游景点,最少都有10家以上的农家乐,一到节假日,家家生意火爆。“乡村旅游真是我们增收的好帮手”,民胜镇方山村开办“方山休闲农庄”的村民李福章说,每逢节假日,他家都要接待10多桌客人,收入保持在元以上。
在著名的国家4A级诺水河旅游景区,贫困人口参与景区旅游服务、经营旅游产品、开办生态农家乐,户均增收3万元。狮子口村四社的徐中良,在帮扶干部帮助下,年被介绍到中峰洞漂流公司搬运漂流船,每月工资可达元。
如今,通江乡村旅游已呈全局态势,但各地景色不同、农业专长也不尽相同。或文旅结合,如空山、王坪的红色文化,诺水的溶洞奇观、东山水乡;或农旅结合,紫色洋芋、空山黄牛、银耳茶叶、巴山土猪等,村村景不同,体验更不同。通江,走出了一条致富有特色的旅游扶贫之路。
解四难一改造”争创全国示范
经过深入调研,通江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认为,通江要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只有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始终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才能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
深入推进连片开发。采取“抓点示范、连线成片、连片扩面”方式,帮助四大片区22个乡镇、个村、20万农村群众彻底改善生产生活面貌。
扎实抓好“六大”工程。大力实施农村新居工程、乡村道路建设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在争创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中,通江农村土地集约经营除严格按规定和标准进行补偿外,还鼓励农民选择租、转、入股等多种方式,变身“股民”和“市民”。
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从县级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干部队伍中,统筹选派名同志为驻村干部。同时,省级机关选派优秀干部18人,市级机关选派优秀干部71人,组建个驻村工作队,迅速到村履职。同时,编制年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和22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将项目资金进行统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年,共整合涉农资金5.5亿元,落实22个扶贫专案资金共45亿元。
记者黎藜白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