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族留一点可读的历史泰顺南山后龚氏不完

为家族留一点可读的历史

——泰顺南山后龚氏不完全考证

■图文/龚崎现

人类生活在这个新旧更替的世界,能留下一点什么?

如果人类一定要留下一点什么,在我看来也只有所谓的历史了。

历史是人写的,历史也需要有人去写,尽管历史永远都无法还原。

但是,有些东西应该有人去记录下来,这也许就是人类文化的延续……

——题记

这是我的事

身为龚氏后人,我出生在浙南山区的这样一个小山村,居然有这样的情结和能力,这应该是一种缘分和使命吧!

从小我就对自己从哪里来很感兴趣,只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很多问题找不到答案。

人类的共问:我从哪里来?

这是一个大问题,至今人类还没有找到彻底的答案。

所以,这样的大问题龚崎现也没有能力回答。我只能在这个问题里面,找个小问题来探究探究,譬如我的家族从哪里来。

要想知道自己的家族从哪里来,就要去考证。

为什么要在“考证”前面加上“不完全”几个字呢?

因为考证是需要有足够的实物和资料作为基础的,因为在种种实物和资料都不全的情况下,故就不能称之为什么“考证”了。就算是考证,也是“不完全”的考证。

对中国社会来说,如果一个族群没有出现什么人物(这“人物”一般是由功名考取的情况为标准)出现,这个族群史就难以完整了,一般都是通过口口相传说:我们是从哪里搬来的,大概搬到这里多长时间了。具体的时间就很难考证了,真正的是死无对证。

如果没有通过什么人物,把一个族群的历史记录下来,要研究一个族群唯一的资料可能就是族谱了。但是族谱这东西:第一,有些信息不一定靠谱,因为都是自己拿来往脸上贴金的事情,虽然修谱的人在这方面具有严谨的“职业道德”警示自己,但是挂一漏万的事情,或者自吹自擂的事情总难免;第二,族谱作为一个族群的圣物,一般是不能随便让人看的,反正龚崎现从小就受到过这样的待遇,有几次好不容易瞄上一眼《龚氏族谱》立马被放谱的人收了回去。想再多看几眼,或者想抄录点什么东西下来就更难了。这样一来,龚崎现这个“研究”的兴趣就被打消了一半,本来这种事情就是吃饱了没事干,才干的事情,不干也就不干了。只是有时候想想,对自己的家族史都不甚了解,心里也怪怪地。

故,有事没事的时候,龚崎现总还是喜欢研究研究这个事情,不过太难了。很多事情都只能靠上辈人的口传,再加上有限的实物,然后慢慢进行梳理,希望能够理出一个泰顺南山后龚氏的历史脉络来。

那这个事情,为什么非要我来做?

因为没有人做,可能是没有人有能力做,或者说没有人愿意做。反正,时至今日,龚崎现没有发现有人做这个事情。

有些事情总需要有人去做,特别是已经碰上的事情。

反正现在这个事情被我碰上了,不管能不能做,不管能不能做好,我都要做了。

台湾有一位老师叫高震东,他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这位老师的格局很大,他的这种理念,成就了一所了不起的学校——这就是台湾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的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的字样,在台湾社会形成了很好的公信力。

这是责任的问题,是责任如何落实到人的问题。

我们这个社会不但需要有责任心的人,还需要有能力负责任的人去做具体的事情。

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却自觉应该还有能力去做这个事情,所以自然而然就做了。

泰顺南山后龚氏基本情况

南山后,是一个村,一个龚姓集聚的浙南小山村。地处大山的山腰,可谓是靠山坚挺,名堂开阔,青龙,白虎俱全;自然景色如诗如画,茂林修竹,鸡犬相闻,炊烟袅袅……

泰顺南山后,现在是浙江省泰顺县筱村镇北坑村山后自然村,年南山后村从新浦乡划归筱村镇管辖,南山后也由行政村变成了自然村,归属北坑村。南山后,在我们的习惯里就叫“山后”,或者叫北坑山后。听说是为了区别于原来的洪口乡山后村,故我们这边的山后就加了个“南”字,叫南山后了,因为方位在南边。

泰顺南山后第一代龚姓始祖超顺公,由泰顺县岩上乡(现在是村)迁徙而来,到现在历经了“超、成、宗、廷、懋、永、学、士、兆、其、昌”共十一代。

按照历史规律计算,一般平均来说,27年为一代。现在大多采用25年为一代,4代为百年,也就是说25年一代。多数姓氏代差平均值在22-30年之间。按一代25年算,十一代,差不多年左右的时间,老一辈人也说我们从岩上搬到泰顺南山后差不多多年历史,看来差不多。这种事情,也只能是差不多了。南山后龚氏超顺公生了四个儿子,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四房,经过多年的发展,从9年重修龚氏宗祠时统计来看,现在龚氏超顺公派下共有多人,主要居住在南山后、上章、竹园等地。按现在的情况看,一房、二房人口最多,三房、四房整体都比较弱。在历史上,一房出贵,贵以龚玉峰、龚玉芩兄弟为代表;二房旺丁却好武,听老人们讲,二房祖屋大堂两边摆着十八条练武用的木棍,几乎天天练武;三房和四房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大概在多年前,泰顺南山后龚氏四房每房都分出了一家,从南山后搬到上章、董家宅等地。近几年,为了响应“下山上楼”政策,现在大部分人都搬到了筱村镇中心区竹园居住,只有少部分人还住在山上。

据泰顺南山后《龚氏族谱》记载,泰顺南山后一世超顺公,字光泰,号舒庭,生于雍正壬子八月廿九,即年;死于嘉庆辛酉年,即年;可以推算一下,假设超顺公20岁上下从岩上搬到南山后,到年刚好是年。这样一算跟上面按照代数的算法结果基本一致,可以知道我们这一支龚氏迁徙到南山后时间是多年左右,应该还没有超过年历史。据说龚氏从福建寿宁迁徙到泰顺岩上是多年的时间,因为资料不全,在加上岩上龚氏到底是从寿宁南阳、还是阳边迁徙到泰顺还有争议,这个就暂时置而不论了。

泰顺南山后龚氏超顺公迁徙到南山后,克勤克俭,靠双手不断奠定家族的基业,到了第四代“廷”字辈算是出一个人物,这便是贡生龚玉峰。

龚玉峰,行名廷涛,字泉洋,号漪川,例贡生,生于道光戊子五月初七戍时,卒于光绪庚辰年十二月廿四午时。

在以“学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出个贡生对家族也是一种荣耀了。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人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为副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我们祖公龚玉峰到底是哪个类型的贡生,就留待考察了。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所以听祖辈人讲我们龚姓也出过头戴顶的人,意思就是当官者。

现在有据可查的除了立在龚氏祠堂的旗杆石和族谱外,在筱村各地的一些碑记里有龚玉峰、龚玉岑兄弟的大名,可见他们当时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在泰顺唯一的一条三层的廊桥的石碑记上有龚玉峰和龚玉芩兄弟的名字,原漈下桥石碑记载:“清光绪六年(年)由乡中绅秀龚玉峰、夏作霖、龚玉岑、夏霖、夏发海、夏荣瞬、夏青侣为首捐资重建,加固桥基,改名福庆桥,桥内两厢壁画有十殿阎王图。”随着漈下桥在年洪水被冲走,石碑也随之消失了,不过泰顺南山后龚氏兄弟捐建漈下桥的事一直流传在我们龚氏家族中。如果漈下桥石碑记载属实,那龚玉峰应该在漈下桥落成不久便去世了,因为据泰顺南山后《龚氏宗谱》记载,龚玉峰卒于光绪庚辰年十二月廿四,光绪庚辰年即是光绪六年,即是公元年,漈下桥重建也在这一年。据龚玉峰直系后人说,确实在漈下桥还没有修好的时候,他老人家就走了。据说,当年龚玉峰、龚玉芩兄弟为了建设漈下桥是苦心积虑,耗材又耗力。为此,也为龚氏在泰顺廊桥史上写了浓重的一笔。

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一个人发达了,首先要谢天谢地,接着就是光宗耀祖,我的龚氏祖上也不例外。他们有没有谢天谢地,我没有看到,我看到的是光宗耀祖的例证。泰顺南山后龚氏玉峰、玉芩公,在发达后先后修建了龚氏宗祠、漈下桥、忠训庙、观音阁等公益建筑,成为了泰顺南山后龚氏重要的历史见证。

龚氏宗祠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姓氏宗族文化。

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中华民族就产生了特有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这是人类历史的一道奇观。宗祠文化,如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国老百姓的体内,默默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泰顺南山后龚氏宗祠,具体的始建时间要留待考证,因为在“破四旧”运动以后很多东西都不存在了。在那场文化浩劫中,很多所谓“旧的东西”都被破坏了。宗祠这种中国人信仰的老东西自然也难以幸免,很多东西烧的烧,砸的砸,就龚氏宗祠来说,反正到我们这一辈人能看到只有一个破旧的建筑物了。这包括龚玉峰祖居以及家藏的很多实物,都在这场运动中消失殆尽了,因为按照当时的身份划分,这样的家庭是绝对的地主阶级。听说龚玉峰家当年可是泰顺县城东门外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富过了好几代。

龚氏宗祠曾经蛮长一段时间作为村校的校舍使用,反正村里村外的小孩子都在老宗祠里上过学,直到随着乡村学校的撤销为止。记得作为南山后隔壁村的上章,跟龚崎现年纪相仿的很多人都在龚氏宗祠上过学。

现在的泰顺南山后龚氏宗祠,是在原来龚氏宗祠的旧址上于9年重建的,这个地方按照风水来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象俱全,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经过现在泰顺南山后龚氏族人的共同努力,总共花了三十几万元的龚氏宗祠于公元年2月3日,农历9年(己丑年)12月20日建成,并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

可惜这次龚氏宗祠重建的落成典礼,龚崎现远在千里之外的淮安未能回家参加,成为了一份难以弥补的遗憾。还好,我父亲龚兆银作为首事人之一参与了龚氏宗祠的修建,也消减了一点我的愧疚之情。

泰顺南山后龚氏宗祠坐落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筱村镇北坑村南山后九石垟,总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分为门楼、内广场、主堂等组成;四周由围墙包围而成,主堂为摆放先祖灵牌的位置,门楼悬挂“龚氏宗祠”牌匾由寿宁县龚氏宗亲赠送;门楼两边是四块旗杆石和重建龚氏宗祠墙壁记。作为总人数不多的泰顺南山后龚氏,能够建造这么一个规模的家族宗祠,此举得到了周围乡邻们的赞扬。

最关键的是我们泰顺南山后龚氏家族,从此有了这么一个供奉和祭祀先祖的地方。虽然现在宗祠的意义远不能跟古代比了,但是作为宗族的象征,宗祠无疑是一个宗族的精神象征和交往的纽带。

旗杆石

旗杆石,也叫旗杆夹。我们老家叫旗杆夹。

科举时代,朝代为参加朝廷殿试取得功名者,授予爵禄,赐予旗帜,竖于精工建造的旗杆石上,以示显贵和辉煌,因此旗杆石是宗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旗杆石设置有严格规定,凡族中有功名中举者子弟,如岁贡生、拔贡、优贡、恩贡、举人、进士就可立旗杆石,一般人是没有资格的。一个祠堂的旗杆石越多,说明该姓宗族中读书人有功名者也越多。

泰顺南山后龚氏宗祠唯一的历史遗物,也就只有这旗杆石了。它见证了泰顺南山后龚氏一段辉煌的历史,是泰顺南山后龚氏祖上最值得光宗耀祖的实物之一了,本来一共有四块,因为在“破四旧”运动中被人弄得七零八散,是有心者在9年重建龚氏宗祠的时候从各地找回来的,其中有一块被当地一名姓夏的石匠当成做捣臼的石材了,再也没有机会复原了。现在立在泰顺南山后龚氏宗祠门前的四块旗杆石,有一块是复制起来顶替被毁坏的那块的,从工艺也明显可以看得出来。

泰顺南山后龚氏宗祠旗杆石,因龚玉峰而立,时间在清代。

清朝制度规定,凡新科取得一定功名者国家给“旗扁银”和“坊价银”苦干两,以供树旗、挂扁、立牌坊之用。功名旗杆顾名思义就是科举中功名后,在宗祠前竖立旗杆,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一方面是一个人考取一定功名后,社会地位提高,花钱竖立旗杆可以光耀门楣;另外一方面是旗杆竖立后,作为后人学习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

竖立功名旗杆的资格因地而异,就泰顺县而言,只要贡生以上资格即可。当然因人而异,也有部分家庭因贫困潦倒,无力出资,再者宗族实力不强,就不能竖立旗杆了。像俺们龚氏祖上龚玉峰这一代,树个旗杆石应该是小事一桩。

听老人们讲,晚清时期,例贡生的增多,竖立功名旗杆的排场也加大,首先请石匠做旗杆夹、木匠做旗杆等,然后请唢呐班吹奏,最后宴请官员、嘉宾、族老、亲戚等等。除了旗杆石外,在当时学府生员也是享有特殊的待遇,凡是能参加考试,成为县学府生员,或府学生员的,那么这个宗族的人,就要给予补助。同时,他们可以获得一些优惠政策,一可以不用参加集体劳动,二可以减免赋税,三可以享受朝廷所给予的其他优惠条件。

这是科举时代对读书人的一种恩典,也是“学优则仕”的最好佐证。泰顺南山后因为出个贡元龚玉峰,小时候龚崎现常常听老辈人讲起来都感到很荣耀。

对龚崎现来说,只有这默默地静立在龚氏宗祠前的旗杆石能见证这一切,关于泰顺南山后龚氏的很多历史掌故留待继续考证了。

忠训庙

在泰顺,乃至浙南地区很多地方都建有忠训庙。只是,很多去忠训庙祭拜的人,可不一定知道拜得是谁。忠训庙,是为了纪念徐震将军而建的。

徐震,年生于现浙江省泰顺县仙居,公元年4月7日,抗方腊壮烈牺牲于瑞安小桐岭。当年徐震灵柩由嫡侄徐清扶送回乡,途经泰顺县筱村镇徐岙时,久遭天旱的徐岙竟天降及时雨,因此这一年农家大获丰收。乡民认为徐震的在天之灵感动了上苍,所以才喜降甘雨。乡民为纪念徐震,便将村名改为“徐岙”以示纪念,并在村口盖有忠训庙一座。徐岙,也叫徐岙底,现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是泰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是泰顺吴氏重要的集聚地,村里人几乎都姓吴。关于徐岙底,很多人都知道住在徐岙底的人不姓徐,是因为徐震把村名改为徐岙底。今天,在徐岙底村口还可以见到具有纪念意义和代表了吴氏家族知书达理的忠训庙。

约在清乾隆年间,筱村吴、林等姓氏又在北坑村建了一座徐三翁宫(即忠训庙),建筑规模比较大,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坏,后又被改建,部分建筑已非原貌,但宫内藻井饰彩画的戏台和主堂的轩棚以及用材巨大、雕刻精细的大梁,说明当时筱村人建造徐三翁宫投入了大量物力和人力。计划经济时代有一段时间,徐三翁宫还作为工厂的厂房使用,徐三翁宫做过泰顺第六中学建校时期的临时用房。近年进行了重修,还会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六举办隆重的百家宴民俗活动。

可以说龚氏牵头兴建的上章忠训庙,是北坑徐三翁宫的分庙,当时兴建北坑徐三翁宫由玉溪八境(东嶴堡、长洋堡、东洋堡、徐嶴堡,岩头堡、柏树堡、北坑堡)共同参与,听说北坑堡受到了奚落,龚氏族人发愿要在自己的地方建一忠训庙,即现在的上章忠训庙,我们当地人叫徐三宫。本来上章忠训庙并不是建在现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叫做“宫坪”的地方原来是准备建宫的地方,那地方足有一亩多地。听说当年香炉放在那个地方飞走了,飞到了现在忠训庙右侧的老宫址上,后来就在老宫址的地方盖了忠训庙。后来又不知道为什么把忠训庙盖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其中原由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上章忠训庙也不是原来的老庙,而是年由龚士荣、龚兆科等人首事重修的。现在的这个忠训庙于农历一九九六年正月初十动工,是年十一月初十完工,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听老一辈人讲,原来的忠训庙有戏台,还有公用的食堂,是临近村民的一个重要活动场地。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宗族观念可以说是越来越淡了,再说随着山里人的外迁,现在的庙宇最多是求神保佑的地方了,除了初一十五和年里年外热闹一点外,平时基本是杳无人影了。

年夏天,为了迎接徐震将军农历六月六的诞辰日,借修建通往忠训庙水泥路的东风,还对忠训庙进行了修复。作为本次修路和修庙的发起人和重要出资人,龚崎现感到十分荣幸。龚氏后人,及周边的村民,对道路的修建和忠训庙的修复,都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为了庆贺这次公益事业,于公元年7月13日,农历癸巳年六月初六这天,举办隆重的“作福”活动。这一次,除了在忠训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外,还要举行了隆重的聚餐活动。因为场地等因素限制,这次的“作福”聚餐总共只办了四十几桌,来参加的人员除了特邀的嘉宾外,主要以附近的村民为主。

忠训庙,不仅是当地村民祭祀、请神的好去处,也是村民聚会的好因缘。

作为龚氏后人,龚崎现由衷地感到自豪,再说忠训庙就在我老家的左侧不远处,无形中对它多了一份情感。每次有外地的朋友光临我老家,我都会带人到忠训庙走一走,烧烧高香,给他们讲讲泰顺历史这位了不起的神人。

我不知道龚氏后人,是否有人明白自己的先人牵头修庙的这份志气,能不能在忠训庙烧香跪拜的时候,感觉到祖宗一份精神的加持。不过,平时在族人的言谈中,我多少能够捕捉到他们一些些对祖宗的敬仰和对英雄的尊敬。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信仰吧!

观音阁

富而贵,难;贵而善,更难。

人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求助于神灵了。

世人便有了这样的诉求:修庙建寺,功德无量。

确实,寺庙不但是一个教人向善的道场,寺庙还有一种教育人世的作用,可以给人以心灵的籍慰和人性的感化,更具有精神的感召作用。

一座寺院建成后,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可以存在世上短则百年,长则千年。每一个进入寺院的人,或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或者升起一念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心,均可以帮助他种植善根,培植福报。其功德利益不仅是这一生一世,而是千秋万代。古往今来,或有众生因见道场庄严,悟得自心圆具万德;或有众生因见道场清幽,悟得心净即国土净;或有众生因见道场热闹,悟得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或有众生因见道场法宝,悟得佛言祖语的真实义;或有众生因见佛相慈悲,悟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或有众生旧地重游,悟得名利皆虚,回头是岸;或有众生因见道场之法师年青,悟得修行需趁英年;或有众生因见万人朝山,悟得佛恩浩荡;或有众生因见道场千灯围绕,悟三宝正是苦海明灯。寺院对信徒而言,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修养性灵的安乐场、去除烦恼的清凉地、采购法宝的百货店、悲智愿行的学习处,更医院、维护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启发道德良知的教育学校、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中心。

所以建寺安僧,为万千众生作得度因缘,是无上善行。

泰顺南山后龚氏第四世玉峰、玉芩公在发达之后,除了参与重建漈下桥、主事忠训庙等公益事业外,还在村尾处盖了这个观音阁。建造观音阁的这个地方,现在地名就叫观音阁。

因为龚崎现的外婆家就在观音阁,故对寺院的一些事情从小就有耳闻,小时候也见过观音阁的旧址和房子。观音阁大概有五榴房子大小,再加左右横楼,一般按照泰顺的建筑习惯一榴房子为4米乘10米到15米左右,算一下大概是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左右,房前有两个鱼池,周围种有各种花卉。等龚崎现见到观音阁的时候,这里已变成了好几户人家的住所,这应该也是在“破四旧”之后的事情,在那个“怪力乱神”没有任何立足之地的年代,像寺院这样的地方自然也需要面对“解放”的命运,就算寺院不拆,佛像估计就难保了。听长辈人讲,那个时候出家人被迫还俗,佛像被推倒毁坏。另外,观音阁被瓜分是“土改”时候的事情,具体事情龚崎现也只是听说而已。反正,寺产被瓜分了,佛像推到了,房子被人占有了,观音阁只剩下了一个名字。

最近龚崎现有听说,有人准备发愿重建观音阁。

闻音而喜,祈愿佛土再造,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另外,如果重建成功,也可以重续泰顺南山后龚氏祖上的一份善意。

风水树

树高百丈,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树,是历史的最好见证;树,也就成为了人类一种精神的寄托。

在南方,一般历史稍微悠久一点的族群都有自己的风水树。风水树一般都栽在人群聚集的村子附近,多是樟、松、柏、楠等长青树。风水树是一个族群的保护神,故本村人都不会轻易对风水树怎么样,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宗族规矩。

泰顺南山后龚氏的风水树有枫树、柏树等,最珍贵的当属要三四个人合抱的红豆杉了。这颗红豆杉位于泰顺南山后原祖屋大厝旁边,现树下立有神龛,算是保护村民和保护古树一举两得吧。

这棵红豆杉的具体树龄,龚崎现没有考证,反正应该有些历史了,因为越是珍惜的树木长得就越慢,这是常理。估计是先有红豆杉,再有泰顺南山后龚氏了,估计多年的时间是长不成这么大的红豆杉。

听说,曾经有商客看上了我们龚氏族人共有的这棵红豆杉,愿意以修建一条公路的代价来换这棵树。只是,我们龚氏族人对这位客商说了不字,今天这棵龚氏的风水树才可以依旧健壮地屹立在天地间,默默地守候着这片人烟越来越稀少的土地。

本来属于我们龚氏的风水树还有好几棵很大的枫树,记得龚崎现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家族为了办公益事业砍掉了两棵大枫树。现在龚氏的大枫树好像就剩下一棵了,都是要好几人合抱的大树。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人是一批又一批地死去,而树可以成百上千年地挺立天地间,从生命的角度来说,人应该对树有一份敬畏之心,尤其是那些古树。虽然说人生百年终须死,老树千年当柴劈,但是作为生命的存在,很多树多比人要久远,它们见证了更多的世事沧桑和天地万物的轮回。人们封号风水树,不无道理。

后记

作为泰顺南山后龚氏后人,龚崎现从小就对龚氏历史充满着好奇之心,这可能是作为中国人一份很朴素的情怀,这可能是宗族文化对每个中国人深深影响的结果。

只是,小时候龚崎现没有能力去探究自己的家族历史,只有通过老人们打听关于家族的历史,可是一般他们说的都是语焉不详的信息,不足以让我信服。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厚,慢慢地我总算有了一点能力和一些条件去了解自己的家族,包括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祖地看看,找找一些资料,听听老人们讲一讲家族的历史和故事。虽然我在了解龚氏家族的过程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大的精神动力,但是却随着了解的深入越发对家族的热爱,以至于要感谢上天把我降落在浙南山区的这样一个龚氏家庭。没有浙南山区的区域文化熏陶,没有龚氏家族悠久历史的传承,就没有龚崎现坚毅的性格和所谓的才情。尽管龚崎现也没有能力为龚氏家族光宗耀祖,最多是作为家族的一位记录者,把泰顺龚氏几百年的龚氏家族记忆进行简单的梳理和记录而已。

按照历史的规矩和中国人的价值观,代有闻人,方为望族。

泰顺龚氏几百年历史以来,没有出现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大部分都是如龚崎现这样的草民,也没有什么人把家族的历史记录下来,这是一种遗憾。但是,也不能叫遗憾,因为历史没有假设,人类更不能抱怨历史。中国人可能都有光宗耀祖的情结,但是想到的事情,不一定就能做到,这种事情很难强求。所以,想办法留下这么一些文字,不是为了什么光宗耀祖,只是想为自己,也为龚氏后人留一点可读的家族历史而已。

人类之所以总是不遗余力地去追忆历史,奢望着去还原历史,就是希望在历史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就是希望在历史中找到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所谓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就对一个人来讲,家族史就是一个人重要的文化基因,只是具有完整家族史的家族太少了,不知道是很多家族不屑于、还是没有能力去记录自己的家族史,只有少数的精英家族具有自己的家族史,如颜氏、孔氏。

很多很多的家庭构成了家族,很多很多的家族构成了民族,中国是个兼容并蓄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家庭与家庭、家族与家族、民族与民族的磨合下,才慢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作为中国人,怎么会没有理由和动力去记录自己的民族和家族。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龚崎现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记录自己的民族,那就从小的地方开始,从记录自己的家族开始吧。

一人之力,难以周全,谬误和不到位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能力的人、热心肠的人,来指正、完善泰顺南山后龚氏家族的有关历史,这是对泰顺南山后龚氏家族的厚爱,是对龚崎现个人的抬爱。

当然,龚崎现也保留着时间,努力去求证、探寻更多、更完整的关于泰顺南山后龚氏家族有关资料和信息,以为大家展现一个跟完整和真实的家族史。

附录:

泰顺南山后龚氏字辈:

景汝尚文汉,世应有正超。

成宗廷懋永,学士兆其昌。

孔孟传家盛,大道在明新。

万日华达典,时兴高玉春。

久安衍长发,扬德庆荣英。

龚崎现:浙江泰顺人,中国实力派策划家、中国最具实力专业市场策划家、研究员,主攻策划,旁及平面设计、培训、书法、写作、专业市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现为中国策划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温州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创作委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追本堂总策划,成功者品牌系统(SBS)创建者、品牌建设系统(BES)创建者。著有诗集《远方的痛》、书法专集《水墨年华》、爱情诗专集《从秋天到秋天》、书法专集《江苏当代青年书法家·龚崎现卷》、散文集《窗外有盏路灯》、策划专集《谁来帮你决胜未来》等。

★龚崎现原创文字,刊用请联系作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龚崎现联系方法:E-mail:gongqixia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shunzx.com/tsxw/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