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采茶舞曲》诞生之地——浙江省泰顺县东溪乡周大风纪念馆开馆之日,特整理发表周老生前所写的日记(节选)配以我给周老拍摄的图片,以此表达我对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先生的怀念。
廓桥矴步万年景万排东溪旧居情
年3月23日,浙南泰顺县委宣传部长何平等五人,在苍南文化馆摄影记者萧云集的陪同下,来我家相邀,拟请我重游泰顺,同时去鉴定一下46年前我写《采茶舞曲》及创作《雨前曲》剧本的地方,政府拟把此两处保留,作为我的旧居纪念之地,不准拆除或改建迁移,以增加泰顺的文化景点。并说他们还找到了当年首唱《采茶舞曲》的20人,定于我去泰顺东溪之日,聚会东溪小学,重温该曲。我欣然同意,还允带去一个专家小组,为泰顺人民演出“丝竹乐”(因当年我曾带领过浙江越剧二团男女合演现代剧50人去泰顺七个区演出近三个月,这次依然由我带艺术团去演出,为泰顺人开拓听域,增添艺术欣赏品种。因泰顺是.“千年不见戏上台,万载未听锣鼓声”的丛山峻岭中浙南偏僻山区)。
4月9日,泰顺派车到杭州来接,我偕“丝竹组”六位同志及秘书长徐力同志,行车六个小时到达泰顺。这次,汽车不从温州、平阳、分水走,而上高速公路先到金华,然后经永康、缙云、丽水、景宁、东坑,进入泰顺的司前抵县城罗阳,这是捷径。但在司前一段,必须在几十个弯曲的盘山公路上爬行。这是我46年前走过的旧道。
记得46年前,我从东坑开始就步行,当时因步行在漫长的山径小路上比较累,曾想过“能通公路多好”,今实行了。但今天我又在想“今后能多开凿几个穿山隧道使更缩短路程,汽车免爬高山又多好”;我更想“不久将来,全世界所有铁路公路全恢复成绿地,人们只要进入电梯般大小的锥形圆筒中,开动飞行器,就直冲九宵,然后又垂直俯冲到目的地,省时又省能源(因俯冲时可利用地球引力),且飞行高度视路的远近,可高可低,载客运货皆宜。这是我在盘山公路行车时的想法,估计这个想法,于不久将来定能达到,怕只怕因循守旧,照“常规”去步人后尘。不满现状,不步旧迹,开拓思路,才有创造,世界才有发展,人类才能进步,想象是创造新事物的契机也。
到罗阳,这个县城的新街景使人吃惊,根本看不到46年前的旧街景象,山区泰顺县城大变样了,甚为高兴。我们下塌泰顺宾馆。晚上,县委书记周维亮同志设宴欢迎,宴席时说∶今天可惜无“山珍”待客。我说∶泰顺政府保护野生动物做得出色,据说山民不猎,商人不卖,酒店不烹,群众不食,这是好风气、新时尚。但泰顺高山云雾“珍眉茶”也是山珍之一,年,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还荣获金奖笫一啊!(注∶龙井还只是笫二)可是得到殊荣后未加宣传,给后来居上的“龙井”占了风头,使全中国的扁平绿茶都冠以“龙井”名,今后,你们不要再冠龙井,而打“珍眉”或“三杯香”品牌,加大力度宣传,因泰顺的经济主要靠茶叶。
10上午,在东溪镇“北涧廊桥”桥堍溪滩上,搭起了舞台,我们演出了一台丝竹乐。隔溪的溪滩上约有左右观众,击着10面大鼓及燃放爆竹欢迎我们。县委书记讲话后,我也讲了二分钟话,即演出。
当演出之际,我在礼仪小姐陪同下,走上廊挢,那是我在46年前曾步行过的大桥,虽历经维修,但光景依然如昔,故今天脚头似感到格外轻健爽朗。但也感到今番与当年不同,我已满头白发了。啊!岁月序易,世事变幻,能于四十六年后,重步廊桥,多么不易!呼唤青春,俯拾壮年,回想半个世纪事,反刍苦乐,怎不唏嘘?!
下午去东溪小学,在一个大教室里,已坐着六排五六十岁左右的男女;他们都是46年前首唱《采茶舞曲》的小学生,那时不过十岁左右;今天,他们又多是从几十里之遥,从各地赶来母校相聚,重温当年歌声。有一位当年的“小学生”(名刘珠秀已62岁)她手捧曲谱相示,我一看,确是当年我写的原始词曲稿,经历了文革扫荡,至今依然保留着,那是多么不易的事。但他们说,“我们就是把采茶舞曲保留在心底,陪伴我们从童年到成人又到老年,且还将伴我一生”这是多么感人的话。新闻记者的摄像机及照相机不停的拍下了他们感人的瞬间,最后,在丝竹乐队伴奏声中,由秘书长徐力指挥,我和大家一同歌唱了《采茶舞曲》,那当然是原汁、原汤、原味、原班人马的首唱该曲者。
接着,镇政府同志陪我去原“供销合作社”旧址(本是地主一个四层楼的大型土堡),我突然想起这里就是写《采茶舞曲》的地方,我走到二楼的前房,这又勾起我无限旧情。当年,就是在这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在五线纸上点音符,那知这些音符竟从这间房中出发,传播到祖国各地及世界某些角落,然后又带向太空,去觅外星知音。
次日晚上,我们都住在别墅式“氡泉宾馆”,我住的那幢小楼房特别宽大漂亮,从白玉栏杆的凉台上极目远眺,又俯视峡谷深处,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溪在不断地流淌,两面近千米的高山相对而立,那是浙江省最长最深的大峡谷,近处山腰几条岚气相围,远望青山层层叠翠,气势宏伟壮丽。别墅式宾馆在绿荫深处,隐现出红瓦粉墙,这氡泉宾馆十几幢别墅星布在半山腰里。又建了可容几百人的大型游泳池,以及在晚上,宾馆的浴缸里热水,都是从氡泉中抽上来含氡的天然温泉水,水温相当高,须调节温度,是治皮肤病的仙水。
11日上午,又到仕阳矴步去观光,那是46年前,我曾经来回走了十次的长矴步,这仕阳矴步共磴,每磴左右两大石块,共块,磴与蹬问距离约一市尺,中间流过湍急的溪水,行人在蹬步上往来,有美妙的溪水声相伴,这是我国最长的矴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处之一。记得46年前我能独自一人,快速从此岸到彼岸,在矴步上来回快步行走十几次,并不感到头晕眼花,而今日“老我”,只行一半,已有些心慌,可见岁月本无情,年龄不饶人,回想当年事,身心浮又沉。就在“仕水磴步”碑前,与宣传部长何方等与我摄影以留念。我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来此了”,何部长说∶“不!以后每年都要请您来泰顺,反正我们已赠你小别墅了”。
上午,又到万排乡茶场里看另一幢旧居,我住过的小楼已拆了重新建造,留下的另一小楼倒依然无恙。记得当年,曾在此住了几天,因孤零零二个小楼,又地处山坡之项,生活用水及饮食很不方便,我与省茶叶研究所技术员王家斌同志就搬到万排村里去住了,这里是我迅笔疾书三日夜的开始,拟写成大型剧本《雨前曲》的地方。下午,我到万排村,46年前村支书谢景古同志在村口相迎,我们一见如故,他精神矍铄与我同龄,同去我曾到过的旧地,两人一同怀旧。走过了当年购糕饼香烟的小店门前;看到了当年汲水洗脸濯足用的古井;看到了当年我搭伙过的供销合作社旧址,使人感到分外亲切。
接着,访问了谢景古同志的家,他已是儿孙绕膝,四代同堂,他全家只三亩梯田、三亩茶地,但已建起了宽大的新居,阖家欢聚一堂,使人羡慕,我与他讲了唐代张九龄“百忍堂”的故事,他说“一代不管一代事就可以了”,这倒是切中肯綮之语,似比张九龄更豁达些,因张九龄只有一个消极的“忍”字。
当我走到一个“大炮楼”前,我顿时驻足相忆,好熟悉的地方呀,这里曾是我笔耕了四天三夜之处。进门去,一直手扶木档,拾级而至三楼,小小的窗洞(炮眼)依然有一张破旧的长条桌。正是在这张桌上,我点了煤油灯,握笔“爬格子”三天三夜,完成了九场五景的大型现代剧《雨前曲》,为浙江越剧二团得来的殊荣(全国演现代剧八大先进剧团之首),这个剧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何平同志在大炮楼门前一棵大树下,请几位同行者及记者们一同品茗、座谈,并传达县委意向,说两个地主三层楼土堡将永久保存及经常维修,作为周大风先生故居及《采茶舞曲》《雨前曲》诞生之地。今后每次来泰顺就住在氡泉别墅,更希望我去那个别墅中定居。他又问我当年在泰顺各乡采风情况,我回忆说∶当时我不与剧团同行,而是独自背着背包步行山路,曾到过罗阳、司前、百丈、筱村、雅阳、泗溪、东溪、仕阳、万排、上下洪、三魁、云阳岗、西晹、彭溪、南啶、莒江等地,还走近原始森林乌岩岭附近的畲民区。我也曾经从今之苍南的矾山、分水、以及文成、还有景宁的东坑,三个不同路线进出泰顺三次,历时约半年。总感到泰顺人民惇厚、热情、好客,并勤劳、刻苦、朴素、节俭,这也是中国人民优良的传统美德。约有几十位小朋友,在一位老师带领下,在这个大茶山中,与我一同采茶了,他们一面采,一面唱着《采茶舞曲》,使我回想起46年前,孩子们穿的多是普通山民的老布旧衣裤,而今天,孩子们穿的都是五彩校服,还扎了花色辫子,人人神采飞扬。这是科学种茶给他们带来了变化(因这里是以有机茶为生的茶区)。我想起了王家斌同志当年的长期实验及建议,在他的策划下,看今天片片茶山都是“条播式”的,也不施化肥,成为名符其实的“无污染有机茶场”,可见科研工作者的伟大功迹,王家斌同志也已成为中国茶叶研究所的著名研究员了。
去泰顺最大的三洋坪茶场访问,茶场已在茶园的空地里搭了一个台,我与何平同志在台上坐定,观赏了二场“茶道”表演,并接受了二次献茶。主题即转到留词作纪念。我一连即兴书写了八幅∶
1)、泰顺三杯香(题匾)
2)、初品三杯香,清香润五脏;再品三杯香,荡气又迥肠;三品三杯香,精神格外爽。
3)、采日月之精华,凝天地之元气,宽饮一杯珍眉茶,沁心明目身舒畅。
4),高山之麓,群峰之谷,云雾饶缭,嫩茶层出。
5)、廊桥之乡,矴步之乡,氡泉之乡,茶叶之乡,林木之乡,百溪之乡。
6)、故地重游辨依稀,一别已是四六年。茶歌在此初作成,难得首唱又见面。
7)、泰顺名茶,浙南嘉木,人间甘露,仙境奇莈。(题“山友”名茶)
8)、天下名茶知多少,难得泰顺三杯香。
12日上午,在46年前浙越二团演过戏的剧场原址上(现已建成新型剧场),也就在这个舞台原址上,为泰顺中小学教师讲课二小时,题“理想中的教育”。后发现有职业中学高班学生也来听课,我就补充了有关职业院校的特点━━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是迅速促使国力增强,专业人才迅速培育、产量质量迅速提高、科技进步的捷径;更有失业得业,有业择业,从业乐业,乐业创新业等特点,但不必要有“文凭”,有“专业认证书”就可,如有多个专业认证,不但不会失业,还会有人“梦寐以求”数项认证书(在英国一人竟获得十三种认证书)。
三天四夜,何平部长始终亲自赔同,所到之处,村口村里均挂有多幅欢迎横条,并赠我三杯香新茶一市斤,放茶叶的百福小锡罐一只,以及何平同志个人赠予“泰顺白石”麒麟一对,留作纪念,实为感激。我只带去余篇中外教育文章的软盘11合相赠,有愧。
返杭不几天,宣传部长何平同志来电,把县委书记周维亮同志建议传达,征我意见。拟把《采茶舞曲》作为“泰顺县歌”,并准备把标准词曲谱及音响发给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必唱之歌,以后在大小庆典活动中,均作为标志性乐曲。我当然同意。他又说以10万元作酬(我当即表态不计酬,一文不收)他说象你这样高风亮节的人,在今日中国恐极少了!
之后,于10月13日,县委及县人民政府派何平同志专程来杭,与我签订协议书,我当然以无偿形式把该曲相赠该县。但仍保留我的著作权。同时,我还给他们原版复制的CD片五张,以防他们去找低层次的制作者,把乐曲搞得乱七八糟。
也非常感谢丝竹专家顾骏、方兆铭等六位同志,放弃了在杭学生的辅导任务(从经济利益考虑,顾与方二人,在双休日就有10余名学生要授课,以每小时80元计,损失近千元),为浙江最偏僻的山区人民送去高洁的丝竹音乐,以及为宏扬正派音乐而不计报酬(由我解囊,每人六天只发元,泰顺送每人一斤好茶),使人甚为感动。
图文:萧云集来源:萧云集艺术中心
▇点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