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罗山行者戴建达同少年时的同学赴泰顺竹里归来,我陷入了沉思。一个静谧的畲乡,一个如诗的远方,我一直想写写你。在这蓝蓝的天幕下,山水相依,竹涛四起,畲乡神韵,始终忘不了五月的竹里……二个多小时的舟车劳顿,完全被村口的古色古香的牌坊所消释了。竹里到了,那大气的牌坊,掩映于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树间,别有一番韵味。木额上"畲乡竹里"古朴的大字,淡雅间似乎又带给到此的人一种亲切感。村前的竹溪清水呢喃,溪间矴步整齐的划向对岸,携着清泉,如钢琴键般,永不停息地奏着大自然的乐章。那简朴的联心桥不仅联接小溪两岸,更联接的是我们在竹里舒适的心情。小坐桥上,迎轻风拂面,听清溪嘤嘤成韵,赏溪鱼戏水,聊家长里短……抬头多姿的畲族彩灯,五彩斑斓,美了心情,醉在畲乡。还有那宽阔的文化广场,大气的戏台,古朴的棂廊,中间的土塑,两旁的鼓楼,带着我们一起都融进了这浓郁的畲乡文化里,再加上村前村后这天然的山水竹林的独特环境,使我们走进无尽的诗与远方……溪涧转弯处,拾级上山,清风桥掩映于竹林间,古韵十足。沿桥边石径,穿竹而过,便是"百竹园"。竹径通幽,竹涛洗耳,仿佛走进了一个竹的王国,完全沉醉于这竹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竹子,高的矮的,粗的细的,婀娜着身姿,让人眼花缭乱。山风四起,竹涛阵阵,这里无时在演奏着竹的绝唱。漫步曲曲石径,穿梭淸幽竹林,闻着竹香,赏着竹韵,与竹合影,与竹共舞,多么曼妙的感觉。突然想起苏东坡先生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前不理解,今天的竹里之行才真正体味到古人对竹的神往与境界!竹园间,郑板桥先生的汉白玉雕像,面目端祥,拂袖观竹,彰显的是对竹的随性与热爱。郑先生一生爱竹,迷竹,痴竹,他的竹诗竹画,无一不是他那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人格的写照。他的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描画出的是人竹相辉,肝胆相照。我想,若是郑板桥真的来到此处,定然会流连忘返,从而竹里定然多了位诗画隐士。在颇具畲乡特色的三月三农家乐用完午餐后,热情的老板雷哥特地带我们去参观"畲乡竹里婚庆馆"。婚庆馆设于一座砖木结构老屋中,门前悬挂的一对大红灯笼,渲染出喜气洋洋的氛围。置身其间,更多的是我们对畲族传统文化要素的惊叹与赞美。寻找诗与远方,我们在泰顺竹里畲乡。静谧的山村,茂竹修长;清澈的溪流,鱼儿向往….山清水秀,一片悠然。这里竹林有特别的神韵;这里的村庄有温润的味道,这里的风情,尽是??族的乡愁。不用去试图倾诉,不用去特意寻找。在我们的世界里,愉悦早就超越了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shunzx.com/tsys/1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