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洽川风光好。百良徐水沟人,在外打工。
印光故里合阳县,四镇八塔人人羡。洽川风光赛天堂,钟灵毓秀蝎子山。提线木偶响京华,元宵社火震关中。独特小吃乃踅面,正宗坊镇田家店。
家乡合阳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东北一隅,东临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母亲河------黄河,西接澄城,南与古同州大荔接壤,北临以《史记》而名垂青史的太史公司马迁故里韩城。物华天宝,土特名扬华夏之都,人杰地灵,《诗经》首开诗歌先河。民风纯朴,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和谐。候西铁路,西禹高速,在建大西客运高铁,宛若彩绸玉带一般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通江达海。
遥想我泱泱中华神州,地域之宽广,幅员之辽阔,一日之内,一国之间,而气候不齐,中华疆土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腔,山川不同,民俗各异,饮食差异亦不例外。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踅面这种在合阳土生土长的小吃,自西汉淮阴侯韩信发明以来,历经二千多年的沿袭传承,已经成为合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小吃,被一些人美誉为“中国最早的方便面”,可与名扬海内外的合阳提线木偶戏相提并论。外国人说:“不登长城等于没来中国”。在合阳百姓心中,也流传有这样一句话:“不吃踅面不看线(提线木偶),枉来一趟合阳县”。如果说长城代表中国,金字塔代表埃及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踅面与线戏同样也当仁不让的成了合阳的代名词。
众所周知,古老的东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令所有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中华方块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优美的文字。君不见在悠悠中华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多少位书法大家,东晋的王羲之,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北宋的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自成一体,各领风骚,将棱角分明看似呆板的方块字演绎得出神入话,或龙飞凤舞,或飘逸洒脱,或刚柔相济,或遒劲有力。千百年后,这些名家墨迹依然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受到无数书法爱好者的追捧和临摹。在此,请允许我王婆卖瓜,自夸一下,在我们合阳县那万顷芦苇风飘絮,百亩莲塘水浮花,风景如画百鸟齐飞的黄河湿地洽川出土的汉合阳令《曹全碑》,更为合阳增添了无限的文化色彩,也算作是中华璀璨浩瀚的书法领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吧。
汉字的构造方法大致有形声,象形,会意几种,其中一部分属于表义文字,如“踅面”的“踅”字,读作“xué”,读音与“学”相同,姑且望文生义猜测一下:上为折,下为足,既然是折脚,那么大概就有“盘旋,来回走”之意。有例为证,《西厢记》中“四野风来,左右乱踅。”《金瓶梅》中“这婆子正开门,在茶局子里整理茶锅,看见西门庆踅过几遍。”《水浒全传》中“顾大嫂拿了两把大刀在堂前踅。”其实最为直接可以理解的就是,在合阳方言中,要表达某人心神不宁地在某处来回走动,就会这样说:“你在这里踅摸个啥哩?”
合阳这种特色小吃之所以叫做“踅面”,是与其制作方式有关。通常是,和好的荞麦面糊糊,像摊煎饼一样,舀一勺倒在一种叫做“鏊”的平底锅中央,随即再用半月形的木板子来回拨开摊平,所以“踅面”由此得名。
如今,踅面在合阳县到处都有设摊摆点售卖。但是,最为有名,最为正宗的当属坊镇东街老田家的带鱼鱼踅面,这应该与当年淮阴候韩信驻兵坊镇灵泉村发明踅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与灵泉村一步之遥的坊东村老田家将这一风味小吃传承下来,世代经营,不断创新,其独特的选料制作,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让人回味无穷的纯正口味,深受合阳百姓乃至省城西安那些吃遍山珍海味的达官贵人的青睐。近年来,随着洽川旅游风景区的开放,大批游客在饱览洽川风光途经坊镇之时,都会光顾田茂林踅面馆(踅面大王田振江之子,)品尝久负盛名的老田家踅面,慕名前往品尝者更是络绎不绝。更有甚者,一些过境合阳的客人,专门从合阳下高速,绕道来踅面故里坊镇,为的就是吃一碗素有“踅面世家”的正宗田家踅面。很多人都坦言,吃一碗田茂林的踅面,第二天早上打个饱咯,还是那种味道,如同听完一段美妙绝伦的音乐一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足以可见,田家踅面声名之响。
有一次在坊镇田茂林踅面馆里吃饭,偶一抬头,赫然发现墙上贴着一幅装祯精美放大了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仔细一看,从文字说明中得知,原来是原陕西省委副书记董继昌曾前往洽川观光时,特意光临田茂林踅面馆时与其合影留念。问及此事,田茂林老人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和荣耀。董继昌何许人也?合阳县年龄大点的人都知道,韩城人,文革时曾在合阳县伏六公社下过乡,与合阳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后来官居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据说他任职省委副书记期间,虽然公务繁忙,日理万机,可仍然不忘曾经给予他深情厚爱陪他度过那段不平凡岁月的合阳人民和合阳这片热土。任职省委领导期间,他多次前往合阳,布衣素食,体察民情,鐧界櫆椋庡彲浠ュ畬鍏ㄦ不濂藉悧鐧界櫆椋庡厜鐤楁槸鎬庝箞鍥炰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