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镇江历史文化地图三千年文化

今年是镇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由镇江城市规划协会策划、镇江市勘察测绘研究所编制的《镇江历史文化地图》近日完成。

地图蕴含的镇江历史文化信息极为丰富,不仅展现了现存的历史人文遗址、遗迹的分布状况,还标注了城市变迁的过程中的历史文化遗存,客观真实地反映镇江城市的发展演变轨迹,为当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及城市旅游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是很有价值的一份地图。

“这不仅一种纪念,一种庆祝,也是一项名城保护的实际工作。”参与题图编制的高级规划师田铁民先生表示。

《镇江历史文化地图》采用对开规格,正反两个版面。正面是《镇江历史城区及周边主要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图》,背面是《镇江历代城池变迁及历史文化遗址分布图》,从两个角度标注了镇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从城市名称到文保单位

展古城底蕴

《镇江历史文化地图》的两个版面中各有两张地图,正面是《镇江历史城区

及周边主要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图》。地图范围覆盖了镇江市区包括大港在内的历史文化遗存相对集中的地区。

通过这份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镇江历史名称从“宜”、“朱方”到“丹徒”、“京口”、“南徐”、“镇江”的演变过程、镇江历史古城池的位置分布和轮廓形态、以及江河交汇口的历史遗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文控单位。

田铁民表示,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有着多年文字记载历史和文物印证,每个时期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正面的这张地图能够清晰地看到镇江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西周时候的“宜”、春秋时期的“朱方”、秦汉时期的“丹徒”、六朝时期的“京口”、东晋时期的“南徐州”、隋唐的“润州”、宋以后的“镇江”,每个时期的名称、范围都能够在地图中得到体现。

田铁民还介绍了地图中特别标注的一个地名,叫做“江口镇”。这个地方位于城外江河交汇处附近,也就是现在西津渡的位置,“这是镇江长江运河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的体现,这里位于城外,从宋代开始,叫做江口镇,渡口优势,手工业发展、商业流通,一度让这里比城内还要繁华。”

截止年12月,镇江辖区内共有各级文保单位处,其中国家级13处18个点,省级42处,市县级处。《镇江历史城区及周边主要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图》中收录的文保单位名录仅限地图图幅范围内的文保单位,主要标注了镇江市区以及大港的8处国家级文保单位、26处省级文保单位、91处县市级文保单位。

从城墙分布到水系变迁

看历史变化

《镇江历史文化地图》的背面是《镇江历代城池变迁及历史文化遗址分布图》。这份城池变迁图主要包括:镇江历代城池位置变迁详图、历史城门标注、历史文化街区分布、业已消亡的历史文化遗址如历史河道、山冈、渡口、古代府衙、历史建筑、历史寺观、古桥梁、古园林、古宅圃等分布。

“这份地图是历史文化地图的精髓与核心部分,与古城相关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址、遗迹都集聚在这里。

田先生介绍说,“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镇江建城以来,城池是怎么变化的。首先是三国时期铁瓮城,地图上标注的地面遗存和各个城门位置都是有考古依据的。之后就是现在能够看到一点遗存的花山湾古城,古城公园的高岗位置,城墙是六朝京口、唐代东夹城的一部分。唐代在东西夹城的基础上,还修筑了范围更广的罗城。到了宋代,基本保持了城池的位置。南宋时期,一名刺史大人觉得北城墙对于长江防御不安全,于是在原来的城墙之外,沿着长江边修筑了南宋罗城北垣。元朝没有修城墙,原来的城墙破败后,明朝开始修筑了府城,范围比唐宋罗城小,清朝城墙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修筑的。清代的城墙距离我们时间很近了,一直到了年都保持着原状。这个可以从年的镇江民国全图中看得出来。城墙的位置还是很明显的”

城池变迁图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水系变迁。古运河原来是从南水关入城北水关出城,然后一路到了拖板桥位置,分两路,一路从甘露口入江,后来因淤塞废掉,一路是从中华路方向进入大京口通江,到了唐代中后期,这里也逐渐淤塞,宋代时就通过小京口入江,也就是现在运河通江的位置。明代开始,结合城池,开挖了护城河与运河连接起来。城内的关河和小支流的作用被部分取代,到了民国时期,关河断流,现在城内早不见了关河及其支流,河流上的桥梁也荡然无存,但是一些因河流和桥梁命名的地名,比如斜桥街、观音桥等却保留了下来,这些河流和桥梁都在地图给予了反映。

古地图和古画卷

古代胜景跃然眼前

除了新编制的两份文化地图,《镇江历史文化地图》中还汇集了8幅从明代到民国有代表性的山水方舆郡县地图:“丹徒地理图(明正德)”、“郡城总图(明万历)”、“县治坊巷图(清嘉庆)”、“镇郡山水总图(清道光)”、“丹徒方舆总图(清光绪)”、“丹徒县城全图(清光绪)”、“镇江市全图(民国省会前)”、“江苏省会全图(民国)”,这些历史地图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置放,反映几个重要历史阶段镇江城市的规模与城址变迁状况。

为了让读者对于镇江的历史风貌有形象认识,《镇江历史文化地图》还选刊了明代日本画僧反映镇江滨江城池面貌画作和清代本土画家周镐绘制的反映镇江地理风光的京江二十四景图。田铁民说:“二十四景中除了最后的一幅‘半江红树’地点不详之外,其他的二十三景都根据具体位置在地图中一一标注相应。这些画作栩栩如生,显得胜景无限,十分令人遐想神往。”

一份情节一份责任

只为传承文脉

编制镇江历史文化地图,是田铁民由来已久的想法和情结。

镇江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年以上。镇江是吴文化发源地之一,六朝时期的交通军事重镇,隋唐至明清千年漕运的江南枢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商埠,民国时期的江苏省会,至今保存着一大批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古城池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艺术、名人遗迹和故居、近现代革命史文物等历史遗存。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有一份记载镇江历史文脉、历史传承、历史遗存的文化地图来概括和反映。

同时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与开发规模力度空前。如何正确把握建设开发与老城及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的保护关系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为使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得以有效保护,使城市历史文脉得以延续。编制一份能反映镇江历史文化物质遗存和历史传承脉络的地图成为需要。

“这是镇江第一份历史文化地图,在编制的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历史文献、文物保护单位档案、文物部门调查资料、考古机构古城考古成果和城市相关规划等,还对业已消亡湮没的历史文化遗址做了大量调研查证,结合的文物部门专家的一件,确定了相对准确的位置分布。”

采访的结束时刻,田铁民告诉记者,今年是镇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这份地图也算是一个纪念,毕竟当年他也参与过申报工作,心中是有着名城情节的。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shunzx.com/tswh/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