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沿宽阔的乡村公路,走进大兴乡贾家梁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村民聚居点:一幢幢二层“小洋楼”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座落在青山之间,或联排,或独立,以白墙为底色,暗红色的墙线配上同色的格子窗,川东北农居风格浓郁;宽广的休闲广场上,小孩在快乐地嬉戏玩耍,村民在悠闲地散步聊天,老人在健身器材上扭腰展臂……
在每幢新居的庭前院后,都有一块土地,地里种着枇杷树、柚子树等,树下,青翠的豌豆苗、胡豆苗随风摇曳,莴笋、卷心菜长势正好,韭菜、蒜苗脆生生、绿莹莹一片……一股清新的田园风情扑面而来。 去年,大兴乡按照县委关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统一部署,计划把贾家梁村建设成集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商贸、休闲娱乐、物业管理、产业带动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目前,已新建巴山新居套,改建50套,不少村民已住进新居。
71岁的村民贾能厚正忙着装修新房,汗水遍布的脸上满是笑容。“我住了一辈子的土坯房,阴暗潮湿不说,还要年年翻盖,经常维修。现在,这房子设计得很漂亮,周围环境也这么好,住起来肯定舒服。”贾能厚乐呵呵地说。
贾能厚的新房有多个平方,底楼有厨房、客厅、储物间、一间卧室、一个卫生间,第二层有三间卧室、一个卫生间和一个休闲平台。贾能厚对新房新颖周到的设计感到非常满意:储物间解决了农具、杂物的摆放问题,休闲平台他计划养几盆花草,放一张休闲桌,摆几把休闲椅。“闲暇时,和朋友在这里摆摆龙门阵,安逸得很。”
“那边还建得有畜禽养殖点,养猪、喂鸡也不受影响;另外,还有专门办理红白喜事的地方,政府真的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到。”即将入住新房、过上文明现代生活的贾能厚有说不完的话。 让贾能厚最开心的还是儿子的回家。他的儿子在新疆务工,媳妇是浙江人,自结婚后,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在家过,就连春节也不例外,贾能厚认为是住居环境太差的缘故,他和老伴刘文俊内心充满了对远嫁而来的媳妇的愧疚。今年3月,主体工程一完工,儿子就从新疆赶回来,规划设计装修。“家具上城里买好的,电视买大屏幕液晶的,洗衣机买全自动的……”刘文俊眼中含着泪水。
村民李玲已经入住新居。在房前的小空坝内,她坐在摇摇椅上悠闲地绣着十字绣。在房屋周围的空地上,她种植了枇杷、西瓜、葡萄等水果和豌豆、辣椒等蔬菜。“种一些果蔬,既绿化美化了环境,又能吃到新鲜生态的水果、蔬菜。”李玲说。 李玲的丈夫在从事货车营运,夫妻俩原计划到县城买房,在得知贾家梁村要规划建设新居后,她改变了主意。“这房子设计好,周围环境好,山清水秀的,广场、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幼儿园、超市这些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生活也非常方便。”李玲说,目前,她正在筹划开一家乡村旅游小客栈。
下午放学后,幼儿教师李亚萍对着舞蹈光碟进行对照学习。“村民们都要求我教他们跳舞,压力很大,得提前学习和熟悉。”李亚萍说。目前,已有十几名村民在李亚萍的带动下,开始跳起欢快的舞蹈。 村支书向茂森介绍,聚居点还计划按照城市小区一样,成立物业管理公司,招收清洁工。村民每天将生活垃圾分类装袋放在房门前,清洁工人每天定时放到垃圾房,垃圾处理车定期收取,实现聚居点科学民主管理。
村里还引进通江科宏实业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茶叶余亩。村民马龙星流转土地3亩,每年可得到土地租金元,夫妻二人在茶园务工,每年务工收入有2万多元。“不再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收入也有保障。”马龙星说。 “茶叶不仅是村民致富的产业,而且还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景点。”向茂森介绍,贾家梁村春天山花烂漫,夏天凉爽宜人,秋天瓜果飘香,再加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茶叶等现代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将成为村里的又一大支柱产业,目前村里已发展有12家农家乐。
与贾家梁村相邻的东郡村正在加紧打造休闲水乡,两村之间有一条宽6.5米的乡村旅游环线相联,并与通江至巴中的主干道通(江)水(宁寺)路相联结,交通十分便利。“‘东郡湖中水,贾家梁上茶’,这是我们两个村联合打造的旅游品牌,目前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向茂森说。 随着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和“县城后花园”为总体思路的大兴乡乡村旅游重镇打造有序推进,贾家梁村从建设现代文明与田园风情相融的新型社区入手,带动相关特色产业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通江县政府网李晓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