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人类宜居地,境内擂鼓寨古人类遗址证明,至少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而有文字可考的通江境内第一个民族为巴族——板楯蛮,又叫“賨(cong)人”和“巴人”。
远古“巴人!
公元前年,秦惠文王灭蜀,县归秦属,秦民不断入境,带入先进的华夏文化和耕作技术,賨人逐渐融合于汉族。晋太安至永和初年(-年),“五胡乱华”,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通江县境为僚人所据,成为僚人主要聚居地之一,至唐代中期,大部分僚人被汉化。因此,历史上,通江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粹在融合中提升,并传承至今。
年第四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在巴中
西魏(公元年)通江置县(诺水县),据现存史料和有关历史数据统计,战争和灾害曾对通江人口的增长造成巨大影响,建县以来,通江经历了哪几次人口急剧下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封建史上两次“湖广填川”1
中国封建社会的王朝更替,意味着一个阶层或利益集团被消灭,财富重新分配,并伴随着战争、匪患、饥荒、疾病等灾难,全国人口损失少则一半,多则三分之二。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之说,蜀地因多民族聚居,受灾更加深重。通江地处蜀地北部边沿,地广人稀,战火风云卷过,往往人口损失殆尽。
巴人骁勇善战!
唐初,贞观元年(年),县内人口人。唐朝逐渐繁盛,乾元元年(年)唐朝人口的鼎盛时期,通江发展到5.4万余人。
宋初,雍熙四年()年,通江人口1.5万,这年间,经历了安史之乱、唐宋王朝更替,通江人口损失三分之二以上。宋朝,又经历了多年的和平发展,南宋末年,四川人口发展到空前的多万,估计通江应该在6万人以上。
从《清明上河图》可感受到宋代繁荣!
年元灭宋,四川人口仅80余万,通江因坚固的抗元八柱之一得汉城,坚持着最后的抵抗,但人口损失殆尽。由于元军的洗劫,反元之战从未停止,造成四川人口过少,明朝几百年来,四川经济凋敝,社会建设和人口发展均无法恢复正常,朝庭不得实行移民政策。
元代骑兵横扫欧亚!
两次“湖广填川”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明初,洪武年间(-年)有“徙楚实蜀”的现象,后称“湖广填川”,通江恢复到余人。但人口太少,余年后的明正德八年(年),通江人口反而下降到余。明朝末年,四川兵祸不断,张献忠屠川、李自成部转战四川。至年间,张献忠及其部众在通江五进五出,如此频繁的拉锯战,加之张献忠嗜杀无度,通江人民活着都难。
张献忠塑像!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康熙19年(年)湖广之民陆续奉旨移居通江,即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第二次“湖广填川”。历经多年的移民和人口增殖,年,通江人口达到8.6万余,年通江人口23.8万余,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峰值。
湖广填川出发地之一麻城孝感!(图为移民公园)
民国史上川陕苏区通江损失7万余人2
民国前期,通江人口稳步增长。民国5年(年),通江人口23.9万余,民国21年(年),发展到29.2万余人(男15.8万,女13.4万),16年间,通江人口增长5.3万余,年增长余人。
内战造成的大饥荒!
其间,民国13年(年)通江2至7月大旱,农禾无收,造成民国14年大饥荒,通江人口有大的流失。但,《通江历史》记载民国14年(年)通江就有吃大户现象,可见通江并非粮尽。同时,当年也有政府赈灾,如县志记载:“4月,知事克扣赈济谷石和赈款2万元。”总之,旱灾之后,流亡之人很快就会返乡,不会造成大的人口损失。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约2.7万个烈士墓!
民国26年(年)《四川省保甲户口统计汇编》记载,通江人口23.8万余(男11.9万,女11.9万)。历经川陕苏区战乱,5年间,通江男性减少3.9万,女性减少1.5万,如果将自然增长人口计算在内,通江人口损失应该在7万以上。
川陕苏区建立了我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
其中,约5万通江人参加红军。年12月,红军1.5万余人入川,不到一年发展为8万多正规军。年3月撤离时,整编地方武装,加上政府、医卫、运输等人员,应该近12万人出川。川陕苏区几乎每天都在打仗,战斗减员非常严重,如川陕苏区历时10个月的反“六路围攻”,红军就牺牲2万余人。根据战斗牺牲和红军出川人数推算,川陕苏区至少为红军提供15万兵源,通江约占5万人,居川陕之首,仅余人见到新中国。
医院在扑灭流行病中损失巨大!
还有的人口损失呢?不可避免,在川陕苏区的战乱岁月,通江人民同样经历了战争、匪患、疾病等灾难。如年,川陕边伤寒、痢疾、疟疾流行,其中仅痢疾蔓延,一天死亡的最高记录达余人,历时两月,70多名红军医务人员为扑灭这次痢疾而牺牲。另川陕边严重的匪患,也给通江人口造成巨大损失;红军撤离之后,还乡团反扑,疯狂“清共”,数千人被杀害,无数通江人背井离乡。
新中国初三年自然灾害通江损失3.2万余人3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通江每年都有兵源输送,总计5余人。其实,民国后期,通江再无大的战事,也是避战天堂,人口再次稳步增长,年县人民政府核实全县总人口35万。
大旱之后!
年通江人口发展到40.4万,10年间平均年增长余人。年通江人口下降到37.2万,三年特大自然灾害,通江人口损失3.2万,不亚于又一场战乱。当年的生活条件下,通江新生人口极少。这应该是新中国建立初,国策失误的惨痛教训。
仅自然灾害就给通江造成如此大的人口损失吗?当然不是!
自年入夏至年春,通江连续三年大旱,禾苗枯焦,溪河断流,赤地千里,粮食锐减。但通江入库粮不减反增,每年入库的粮食比年多0多万斤,至年三年平均入库粮食万斤,达到解放后30来年的高峰。通江百姓家无颗粮,人们在大食堂分野菜稀汤充饥,加之“大跃进”昼夜苦战,健康水平急剧下降,浮肿、肝炎、结核、妇科病急剧流行,非正常死亡人数急剧上升。部分家庭甚至遭疾病困扰数十年。据县委工作组年10月在中和公社调查,不到0人的中和公社,就有病人个,已死39人;11月病人上升到人,死亡57人。
上世纪60年代公共食堂场景!
粮食去哪儿了?“支援京、津、沪、辽和出口急需”。当年浮夸风助推“大跃进”席卷全国,面对特大自然灾害,措手不及,全国告急,为保国家一线城市,保新中国国家形象,只能牺牲内地——四川。
国家危难之时通江人民再显革命本色!
年5月,中央派商业部部长曾山来通江督粮。他在一次干部会上说:“通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年我在通江战斗过,这次我受周总理委托,来看望老根据地的人民,希望老根据地人民和基层干部发扬革命传统,积极完成调粮任务”。!
通江人民顾全大局,不负重托,以生命为代价,在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中,忍饥挨饿、节衣缩食,年调粮万斤,年调粮万斤,两年共调运大米万斤,创下了通江调粮史上的新高,之后数十年无法望其项背。
在川陕苏区和三年自然灾害中通江人民送粮已成历史丰碑!
近现代史上,通江的两次巨大人口代价证明:通江是革命的通江,是奉献的通江。但,战争和特大灾害的创伤恢复是漫长的,人口的非自然下降,造成人口结构的不合理,给予通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打击是致命的。在川陕苏区时期,通江人民为支持红军,建立新中国,5万青壮年男女丢下老弱妇孺,几乎一代精华全部随军而去,没有走的也只有少数地主少爷了。这大概是老区落后的根本原因吧!通江作为革命老区的腹地——川陕苏区首府,是我们的光荣,其实也是贫困的标志。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年,通江人民再次像支持当年红军一样,拿出最后一颗粮,甚至不惜生命支持党国,保国家安定。通江人民身背大米,饿死送粮路上的故事一直被我们骄傲地传唱至今。但,至今通江无法摆脱国贫县的帽子,有人说是通江没有地域优势,没有交通优势,农业产业没有优势,其实优势都是人创造的,关键是人在,人才优势不可失。
通江每年10余万人出川务工!
而今,通江又处在人口下降的通道,只是这次与历史上任何一次人口下降不同,近年通江数十万劳动大军出川,再次支持“京、津、沪、辽”等东部城市,过去牺牲四川给予粮食支援,是政策倾斜;这几年广大青壮年亲自去建设东部,是不是政策倾斜呢?纵观历史,东部城市因地域优势发展得快是事实,但没有国家的政策倾斜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如沿海的经济特区、自贸区相继林立,昔日不也是一些偏僻小镇吗?国家大政策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指挥棒,倾向哪,哪里就人潮蜂拥;也是一个点金棒,点到哪里,哪里就变土成金。
①年深圳湾
②今天的深圳特区
自古有“天下已治蜀未治”之说,科技发展到今天,发达的交通网络已打破这个魔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与发展规划》出台,标志着国家大政策对川陕老区的倾斜,这不正是发达地区对革命老区的“反哺”吗?通江作为川陕老区腹地,会不会出现人潮回流,人才集聚呢?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
红色公益平台
传奇巴山 红色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