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有这么一位驻村书记怀揣一本民生账

怀揣一本民生账,记出群众幸福来——记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第一书记丁强

“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了解到了解,我已经爱上了这里的人和这片土地”。翻开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第一书记丁强的日记本,这样一段话映入记者眼帘。

三年前的4月,通江县委群众工作部机关工会主席、接访股长丁强出任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第一书记。三年多来,三本厚厚的日志,记录了他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

日前,省委农工委公布的四川十佳脱贫攻坚村官名单中,丁强成为我市唯一入选的村官。

“沉下身子,融入群众是当好第一书记的前提。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和群众打交道,真正管用的是真挚的感情”。

——摘自丁强日志之首次驻村

“又来个啥子第一书记哦,不就是挂挂名,隔三差五来转转,混满了就回去嘛”。丁强深深地记得,刚去苟家坝村上任时,这样的嘀咕不时传进耳朵。和村民们打招呼,大家也就是敷衍笑笑。

“一定让群众接纳我。”丁强暗下决心,开始了他的民情走访。村里的群众不认识,他就自我介绍,好些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就只是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他就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和老人摆谈中了解村民们的所急所需。

“丁书记太实在了,我们反映的问题,他都详细记在了本子上。我们以为像以前一样,走个形式就算了,想不到丁书记还真的给我们办实事,这样的干部我们很满意。”村民苟安乐满脸笑容地说。

驻村后,丁强主动把党组织关系转到村上,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村9个社的户农户,形成了“苟家坝村村情民意一本通”,也成了他驻村最重要的“家当”。结合这些“家当”,他会同村两委干部,将全部贫困户进行了细化分类,找出致贫致困的根源,详细制定了《苟家坝村脱贫攻坚规划》,给苟家坝村的未来描绘了美好的发展蓝图。

如今,丁强早已是乡亲们贴心的“小丁书记”了。

“墙壁到处都是裂缝,屋内陈设凌乱不堪、屋外杂草丛生、看起来就让人特别揪心”。

——摘自丁强日志之走访群众

第一次去72岁贫困户王永林家中走访后,王永林家的困难深深刺痛了丁强的心。

“要不是丁书记,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住上新房子,”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房的王永林感慨万千。由于年纪大,加上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王永林对修新房从不敢想。

说到丁强,村民刘清平也充满感激。他的养鸡场资金断链时,丁强瞒着妻子借资2万元帮他渡过难关。

“我原来一直养牛,总是收入低,今年丁书记带我们出去培训学习,为我们购买技术资料,还定期请专家来指导,底气足了,我也准备大干一场。”村民王炳昌说。

“危旧房改造、村民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的事哪件都不能耽搁。”丁强说,虽无愧于村民,却愧对家人。

殊不知,为了早日带领群众实现脱贫奔康,丁强经常加班加点,很多时候连家都顾不上。年3月初,80多岁的医院。直到父亲离世时,丁强还忙着给外来的考察队介绍村情,没来得及见老人最后一面。

“驻村三年来,看到群众一步步走出了贫困,我的心里也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如果可以,我愿意就这么一直待下去,把心交给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乡亲们”。

——摘自丁强日志之元旦有感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句过去长期流传在巴中市通江县农村的顺口溜,更是对苟家坝村的真实写照。

“以前我们喂猪,肥了还要发愁,路不通,卖不出去。”村民王小兰说,自从“小丁书记”来了之后,他积极争取资金,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4.8公里村道路硬化。那段时间,天气很热,但他坚持天天到施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监督施工进度和质量。

路通百业兴,一批“长短结合、高低搭配、以短养长”的种养模式开始在村里实施开来。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土地山林流转力度,有效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模式的转换。

丁强抓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锲机,大胆探索创新,把财政支农资金万元投入到犁夫牧业公司形成经营性资产,将股份按“”分配方案量化到全村贫困户、一般农户和村委会,仅此一项,贫困户人均增加收入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稳定增收2万元以上。

为了支持村里发展产业,丁强还从原单位争取10万元,作为驻村小额信贷村级发展基金,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在全村开展了小额信贷评级授信,授信额度达万元,已有47户贫困户获得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解决了贫困户缺乏发展资金的难题。(来源于:通江县人民政府)

往期精彩回顾

通江一男子骂小编是垃圾,发过一段话,说摩托车载四人出车祸

免责声明

本平台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或微友提供信息,凡涉及信息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姓通江》,如有侵权,请加







































北京治白癜风的儿童医院
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shunzx.com/tswh/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