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有聊:姓文化,扛起来!
今起,每姓末尾添加“往期回顾”
《世界何氏会歌》()
何姓在中国当代新百家姓中排行第十七,现有人口万,占全国人口的1.2%。
何,儋也。从人,可声。
——《说文》
何氏,姬姓,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以韩为何氏。
——《通志·氏族略二》
本期要览
视频回放:专家侃何姓老祖宗。
五体投地——扬州何园走出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
读八仙唯一女性——何仙姑做姑娘时的**取向。
世界何氏宗亲总会办实事好事。
苍南何必阔传承独门绝技。
韩厥
历史发展钱文忠解读何姓(约)
起源关于何姓起源的争论很激烈,本站无权作出决定。在此发布的内容包括:
1、央视·百家讲坛钱文忠教授解读何姓的视频;
2、族谱网关于何姓的解释(有删节),比较接近钱文忠解读视频,主要是少了“荷兰裔犹太人”等表述。
同样,以上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注意:
视频有点长,请尽量在Wifi状态下收看。
视频中提到的何晏的故事,可参见《古代美男子的时髦生活》。
——————
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得姓成因说法多种,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韩”字误读
何姓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得姓过程非常特殊而且偶然。这要从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说起。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故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都把祖先追寻到黄帝(本站按:即源于姬姓)。
史料显示,西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一位后人韩万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以侍奉晋国。韩万,世称“韩武子”,原本并不姓韩,乃因其封地而为韩。韩氏得姓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孙——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韩厥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韩厥既是韩姓第一始祖,也应该是何姓第一始祖。
司马迁题《像赞》
之所以把韩厥列何姓第一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强大。晋烈公十三年,即韩景侯六年(前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公元前年,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的韩国一举灭了郑国,从而结束了郑国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年,即韩王安在位的第九年,韩国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而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江淮地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这是何氏得姓的一种说法。
《双坑系谱概略》则认为,韩氏是因惧怕秦始皇的暴虐,“乃改韩为何”。
但不论是“音误”,还是“惧秦”,由韩姓转化而来的这一支何氏却不断繁衍壮大,目前国内及海外的大部分何氏都是这一支的后裔。
关于何姓的成因还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怎么说,何姓是由韩姓转变而来,并无争议。历史上有“自古韩何是一家”之说。何、韩原本同姓,这是唐代以后所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但是,谁才是何氏的真正得姓始祖呢?
何姓的出现,最早见于神话传说。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
何姓既从韩姓音讹而来,何姓的得姓始祖应当锁定在韩国被灭后国人“大逃亡”的人。
按《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中的说法,何氏的受姓始祖是韩庶,也就是何庶。但是,何氏受姓始祖还有另一种说法,这个版本故事传说虽然相同,主人公却不是韩庶,而是韩瑊。
据《浈阳水木记》载:“何始初祖名瑊,为韩国后期韩王安后代。瑊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瑊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后代何氏大多认定韩瑊是何氏得姓始祖,但也有韩庶是何氏得姓始祖的说法。
●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加入
1、“昭武九姓”中的何姓。汉唐时期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有何姓。汉唐时期的我国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2、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何姓先人:
一位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入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
再一位是何妥,隋朝人,据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
第三位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3、北朝少数民族中有个叫何猥萨的人,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4、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
5、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
6、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他姓改姓
1、朱姓改何姓。《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个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2、方姓改何姓。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
3、徐姓改何姓。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
4、陈姓改何姓。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是不多见的现象。
5、集体改姓。除姬姓何氏外,何姓还有一支源于外族改姓。北魏孝文帝入洛阳后,将随同入洛的西北高车部族贺拔氏集体改为何姓。他们的子孙定居中原,繁衍成望族,号称“河南何氏”。
6、复姓。《姓谱》载:汉代匈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赐姓
元朝和明朝,也有人被赐姓何。《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
(何焕强摘编)
迁徙先秦时,何姓在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已有足迹。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子孙繁衍,遂成望族。汉晋时期,何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的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东汉时何姓已经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翻越南岭进入广东。唐朝时二次中原南迁移民,何姓大批进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台湾。
人口分布宋朝时期,何姓大约有66万人,约占全国的0.85%,为宋朝第22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26%。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这四省何姓大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福建、安徽,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豫皖为中心的三大块何姓聚集地。而华北、两广地区是当时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何姓大约有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16位大姓。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广东、四川,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
宋元明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多,为全国第17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6%。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何姓、长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东北和广东东南是何姓高聚集区。
自明朝至今年期间,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何逊
历代名人何香凝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何姓名人名,占总名人数的0.7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21位,尤其在传统中医学领域颇有声望。
何武,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人,为人仁厚,奖称人之善,历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乡侯。
何敞,字文高,东汉扶风平陵人,水利学家,为人性直,出为济南太傅,以宽和为政。有冤狱,以春秋大义断之,百姓化其恩礼。和帝时任侍御史尚书,曾数次上书斥责外戚窦宪等贪暴专横,力言为政以节省浮费,赈恤穷孤之要。后任汝南太守领导人民修治鱼同阳旧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万余顷。
何进,东汉大将军,南阳宛人,何皇后的异母兄,时黄巾起义拜进为大将军,率军卫镇京师,以功封慎侯。
何熙,字孟孙,东汉,陈郡阳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节,体貌魁梧,善为容仪,官御史中丞,晋大司农。
何晏,三国时玄学家,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今存《论语集解》、《景福殿赋》、《道论》等。
何休,字邵公(-),为董仲舒四传弟子,东汉杰出经学家。历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著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
何攀,字惠兴,晋蜀郡郫人,武帝时为廷尉平,封西城侯,食邑万户,赐绢万匹,攀让所封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族,后除兖州刺史,固辞不就,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虽官居显职,家甚贫,无妄媵伎乐。惟以周济贫乏为事。
何琦,字万伦,东晋庐江人,晋代三国论作者,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千古。
何充,字次道,东晋庐江人,世代公卿,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左将军、出将入相,以社稷为己任。晚年性好释典,崇修佛寺。其弟准,位居宰辅,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门第,而视富贵如浮云。
何逊,字仲言,南朝梁,东海郯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于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
何远,字义方,梁,东海郯人,武帝时历官东阳太守,疾强富,怜贫弱,豪右畏惮,公清第一。凡所典郡,百姓立为生祠,终征西谘议参军司马。
何番,唐代和州人。事父母至孝,志洁行方。
何尚之,字彦德,南朝宋庐江人。官历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书令。平生喜谈玄理,注有庄子逍遥篇传世。
何无忌,晋代东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为广武将军,谥忠肃。
何佟之,字士威,南朝齐庐江人。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手不辍卷,初仕齐,为园子助教,后仕梁为尚书左丞。所著文章礼义百余篇传世。
何承天,南朝宋天文学家,东海郯人。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有《报应问》、《达性论》,宣扬无神论。
何敬叔,南齐,东海郯人,为余抗令。性情廉,不受礼仪,夏节至,忽榜门受饷,数日得米二千余斛,悉以代贫输税。
何思澄,字之静,南朝梁,东海郯人,父敬叔,齐征东录事参军、余抗令。思澄少勤学,工文辞,官历南康王侍郎、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学博士、迁治书侍御史。思澄辞文典丽,著有文集十五卷,游庐山诗,释典诗等传世。
何进滔,唐灵武人,进滔承先世荫,赠左散骑常侍,旋任衙内都知马使。以功授兼侍御史,晓畅韬略,大得民情,累官至司徒,卒追赠太傅。
何易于,唐为益昌令,爱民如赤子,后迁罗江令。刺史裴休尝至其邑,导侍不过三人,佩其廉约,故世称循吏。
何仙姑,传说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
何景明,明朝文学家,称“复古派”。字仲默,河南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年方十五,举弘治十一年乡试。十九,举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追吏部员外郎,擢陕西扩提学副使。景明为官,志操耿介,尚节义,薄荣利,有国士之风。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知名当世。景明所为诗文,不事摹仿,主创造,独树一帜。其诗备载于明诗选,著有太复集,明史载文苑传。
何绍基,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字子贞,清,湖南道州人。复博通经史,精律算,尝据大戴考证礼经,贯通制度,颇见精切。又为水经注刊误,于说文考订尤深。着有柬洲诗文集四十卷。卒年七十五。弟绍京。亦工于书。着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何子渊(--),字临淑,讳东汉,广东梅州人氏;庐江堂源美公19世孙,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
何叔衡,字玉衡,湖南省宁乡人,清末秀才。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年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历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央执行委员,工业检查部长,内务部代部长,临时法庭主席。
何香凝:当代杰出的岭南画派女画家,原名瑞谏,广东省南海人,廖仲恺夫人,早年加入兴中会参与反清运动,历任国家要职,为现代中国杰出的妇女领袖。对书法、诗、画也颇有成就。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兴义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黄埔军校总教官,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抗战任总参谋长,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政府代表冈村宁次投降,后曾任国防部长,行政院长。
何长工(0-),原名坤,湖南省华客人。曾参加五四运动,并赴法勤工俭学。年加入共产党。参加秋收起义,随中央红军长征,建国后长期任地质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年任解放军政治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何正文(-),四川省通江县人。年参加当地游击队,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73军独立营班长、排长,红第31军司令部手枪营排长、副连长,庆阳步兵学校连长兼军事教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游击队大队长,八路军师随营学校连长、副营长兼主任教员,骑兵团参谋长,随营学校训练科科长,旅司令部队训股长,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二、第五军分区参谋长,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武沙纵队参谋长兼18旅旅长,太行军区参谋长,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11军32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参谋长,四川军区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四次会议常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何姓图腾
传统文化何良俊
郡望堂号何姓郡望有庐江、丹阳、东海、齐郡、陈郡等。缘起于安徽的姬姓何氏是何姓主力军,郡望主要在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下(潜山县、岳西县),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在三国魏至南朝宋齐梁朝的近年间,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在族谱中,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实为罕见。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驸马6人,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
以庐江为郡望的只有何姓。
除了庐江堂外,其他堂号有: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着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忠孝堂(杏坛河东何氏宗祠)
宗祠对联庐江世德东海家声
庐江出望族淮水育贤孙
两联典指何氏的郡望堂号。
三高世泽四部家声
上联典出南北朝时期的何点与兄何求、弟何胤皆隐遁不仕,世谓“何氏三高”。下联典出东汉时期的何休,闭门十七年,精研六经,成书四部,世传“何氏文学”。
清名第一治行无双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好老庄言,与夏侯玄、王弼等倡玄学,竞尚清谈。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何敞,出知汝南太守,以宽和为政,百姓感化。
高风东阁暖日南檐
全联典指南朝后梁时期的何逊。
贤妇散财帛道姑列仙班
上联典指永嘉王木叔之妻何氏屡劝其夫分资财给弟妹。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永州道姑何琼中仙去,世谓之何仙姑。
人物东西晋声名大小山
上联典指东晋大臣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人,出身于西晋土族。东晋初年,任大将军王敦主簿,又历官中书侍郎、东阳太守,深为明帝和宰相王导所器重,由王导荐为吏部尚书,进中书令参录尚书事(宰相)。成帝死,他受遗诏辅佐康帝,主持政务,选用人才以功臣为先,不树私党,受到好评。但好佛事,大建寺院,耗费巨大,又受世人所讥。下联典指南朝齐、梁时灊人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学问广博,不愿做官,先后归隐于会稽若邪山云栖寺。何求逝世后,人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
千秋共识庐江郡六皖先开宰相家
此联采用安徽省枞阳青山何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何氏郡望。下联典指明末宰相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万历年间进士,历官庶吉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六皖”,即安庆古为皖国,明朝安庆府辖桐城、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故谓。
修善积德名存万载
自始受姓功盖千秋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何氏庐江郡望。
世擅文明雅重庐山之韵
家传将略克收石岭之功
上联典指南朝后梁东海郯人何思澄,字元静,其父何敬叔官余杭令。他少年时勤学,工文辞,历官南康王侍郎、治书侍御史、武陵王录事参军。曾作《游庐山》诗,文学家沈约见了,大加赞赏,甚至自称不如,又把这首诗题写在新建的书斋墙壁上。下联典指北宋太原人何继筠,字化龙,后周大将何福进的儿子。后周太祖时官建武节度,深沉而有智略,前后戍边二十年,与士卒同甘共苦。后周开宝年间,后周太宗亲征,攻北汉的晋阳,契丹派兵援助北汉,何继筠领数千精锐骑兵在石岭关拒契丹兵,生擒刺史二人,杀敌千余人,获马匹、兵器、盔甲无数。
庐山树千枝看看还是一本
江河水万脉想想终归同源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何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何氏庐江郡望。
肇迹源庐江以来派远流长都是渊源一脉
宗祠在狮岛之上敦宗睦族还看继述千秋
此联为何氏宗祠联。
缔造果然难历十五年掌握筹持差幸科岁偕来免傍他人门户
守成也不易愿千百世灵钟育秀喜见英才蔚起共扶一族纲常
福建省长汀县县城何氏宗祠“学海堂”联。
名胜古迹连平何新屋
何新屋位于省道定(南)忠(信)线公路旁边,竖着醒目的招牌,距离连平县大湖圩镇就一步之遥。
何新屋不新,距今近年。之所以称其为新,是因为建造者先创忠兴围,后建何新屋。该围屋的人家,皆姓何。据烈士后代、屋中老人何慈寿收藏的族谱记载,何新屋由何氏十三世廷任公遗孀叶氏携4子创建。
出生于康熙十八年(年)的廷任公,与叶氏婚后共生育宏远、宏道、宏达、宏济4个儿子,夫妇俩胸怀理想、互敬合作、勤俭温和,创下资财,合手建造忠兴围。怎奈,到了雍正二年(年),廷任公去世了,时年46岁。后来,叶氏祖妣履行丈夫遗嘱,携4子再建新基,取名何新屋。
那时的何新屋,围成5圈,建有5扇大门、9栋围龙和东、西、南、北4个楼阁。
廷任公在世时,最重尊师育才,要求所建的新屋,必须配设书房。因此,何新屋设有龙厅上书房、养正轩、三馀、青黎等多所书房和善居屋,为育德育才打下了物质基础。后裔不负祖望,文武秀才代代辈出,十五、十六、十七世,接连获得司马第、朝汉第、守御府等殊荣,还获赐有玉石、红蓝顶朝珠、袍帽等,以及制有锦绣大红绸寿帐全件。
随着人口的繁衍,何新屋又建造了第6圈,但没有完全围接起来。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该屋最热闹时,达多人。何慈寿说,解放战争时期,该围屋有12人在各个战场上牺牲。
这里也传承赏灯习俗。
扬州何园
何园,坐落于江苏扬州,原名寄啸山庄,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全园占地约0平方米,由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组成。何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同时被评为首批全国重点园林。
何园始建于清光绪九年(年),园主何芷舠由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的官任上卸任归隐扬州,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后扩建为园林。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题名为寄啸山庄。
何园中特色建筑之冠复道回廊,长约米,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此外,镜花水月、水心亭、玉绣楼、骑马楼和蝴蝶楼等也是何园的著名景点。
园主何维键,字汝持,号芷舠,祖籍安徽望江,曾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光绪九年(年)辞官归隐于扬州。他购得原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建园林,取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诗意亲撰题额。
直到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何家五代人都居住在这里,故而扬州人习惯称它为“何园”。园内景致精美,以巧夺天工的山水布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悬空回廊,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蕴涵扬名海内外,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何园东南角有一进小小的独立院落,是何家的祠堂。游人每每驻足于此,屏息凝望,不仅被这个家族枝繁叶茂的谱系树所吸引,更感兴趣的是陈列于此的《何氏家训》十一则。
何氏后裔、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我们家族有一个传统,族中子弟们到了十三四岁,就会请一个博学的老先生给我们讲儒学,比如讲《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们从小就接受这些教育,引导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在重视子女教育上,何家无疑做得非常成功。这个家族先后出过:
“祖孙翰林”——园主何维键之父何俊,道光朝进士入翰林院,官至江苏布政使;何维键长子何声灏,光绪朝进士入翰林院,官至军机处章京。
“兄弟博士”——何维键孙何世桢、何世枚,都赴美国留学,获得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遵循祖父遗愿于年一同创办上海私立持志大学。
“父女画家”——何维键孙何适斋、曾孙女何怡如都是画家,颇有名气。国画大师黄宾虹、张大千曾在上海发起何氏父女书画展。
“姐弟院士”——何维键曾外孙女王承书,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料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何维键曾孙何祚庥,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仙姑
传说故事何仙姑庙
何仙姑云母溪边遇仙翁
神话故事中,何仙姑出世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人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据说,何仙姑一生下来,头上就长有六根闪闪发亮的金毛,和一般的小孩子不同。长大后,也就比一般同年龄的小孩聪明、灵巧。由于家境非常富裕,所以,她不愁吃不愁穿,更因为从小对父亲出钱帮助穷人的行为耳濡目染,也就培养出一副好心肠,随时随地关心着困苦的人。
提起何仙姑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
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等佳药。一条清澈婉蜒的小溪由山上潺潺奔流而下,人们一般称之为云母溪,何仙姑的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仙姑,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
十四岁那年,何仙姑梦见仙人教他:“你具有当神仙的资质,如果你肯每天服下这云母粉,相信不久便可以长生不死,而且还会身轻如燕,羽化升天,成为仙人了。”何仙姑醒来后,觉得世间充满了怨忿和争夺,回想梦中仙境仙人的悠闲和一团和气,她真是打心底喜欢上仙境了。
十六岁时,何仙姑和同伴在云母溪畔玩耍嬉闹,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仙姑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仙姑,何仙姑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何仙姑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
回家后,何仙姑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
一个月之后,何仙姑又在云母溪边遇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
何仙姑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
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庭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想做到物我两忘,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的境界。当武则天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身朝霞服。
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奕奕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何仙姑到了结婚的年龄,她的父亲催她,可是她却坚持的说:“爹!女儿不想嫁人,只希望能专心修道。”可是,她的父母亲并不答应她,依然每天为她做媒。但是,何仙姑总是不出面,反而更勤快地吃斋打坐,最后,父母亲拿她没有办法,只得放弃让她出嫁的念头了。
(转自-06-21侨居澳洲)
年3月17(农历二月初九),是何仙姑父亲何大郎的祭日。这天清晨六点到下午五点,来自上海、台湾、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海南等地的数万何氏后裔陆陆续续汇集福建武平岩前镇祭祖何大郎、何仙姑,场面非常壮观。(据“世界何氏”名医送白癜风患者健康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