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是一座巨大的历史文化宝库,我省多年努力,蜀道已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清单。蜀道包括米仓道、金牛道、荔枝道和阴平道等,米仓古道是蜀道申遗的重要支撑,沿线历史文化遗迹十分丰富,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处(点),其中国家级5处22点、省级42处、市级11处、县级26处。巴中市委市政府已将“保护米仓古道文化遗产,助推蜀道申遗”列入重要工作安排。
蜀道示意图!
通江现已探明古道四条,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米仓道东线(秦汉时期)、汉壁道(唐)、洋壁道(唐)、荔枝道(唐)。近年来,通江县文物局历尽艰辛全程考察,发现古道遗珍无数,精彩纷呈。
蜀道难于上青天,李白代言余年,与长城并列世界文化遗产不是梦!
申遗意义何在?中国自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已成功申报50项世界遗产。以长城为代表的文化遗产35项,以九寨沟为代表的自然遗产11项,以泰山为代表的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遗产总数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的51项,蜀道申遗会不会成就又一个中国第一呢?申遗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申遗的过程就是走向世界的过程,蜀道申遗成功,通江将一跃成为世界名胜,甚至国际旅游胜地,李白一首《蜀道难》为我们代言余年,谁不想见识一下蜀道之难呢?可见有文化就有底气,有文物就有财富,通江是文物大县,可考的各类旧遗址多处,好好的挖掘与保护吧!
通江蜀道分布
米仓道东线(秦汉时期):通江为米仓道重要支线,走向上起南江贵民观至陕西南郑碑坝,沿诺水河经楼子、平溪、板桥口、青浴、新场、涪阳、草池、民胜、至平昌得胜,下达平昌江口(陆路),水路沿诺水河直下经通江县城达平昌江口。
汉壁道(唐):陕西汉中至蜀地壁州的古道。上起汉中南郑,经陕西天池山、碑坝、前进并入秦汉时期的米仓道四川通江段,沿诺水河达通江县城(唐代壁州州治)。
洋壁道(唐):陕西洋县(州)至蜀地壁州的古道。上起陕西洋县,经万源竹峪入通江澌波,再经洪口、沙溪、文胜、瓦室、毛浴达通江县城(唐代壁州州治)。该道经巴中大河可达巴州。
荔枝道(唐):荔枝道由万源入境,途径通江龙凤场并洋壁道洪口、澌波段再入万源竹峪出川。
米仓道东线和汉壁道主要文化遗产
阎王扁栈道:巴中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诺水河景区,靠河道依山而建,现存约米,道宽约1米,其中米在悬崖壁凿成,存有栈道孔、桩。阎王扁古栈道以险著称,留有木栅栏,石阶等遗迹!
小新场独善桥:清代。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草池乡。东北—西南走向,横跨于陈家河上,为5孔石拱桥。桥长64.12米,高8米,宽5.8米,桥面用板石铺成,桥栏用条石砌。桥下游31米处有跳墩桥一座,按一步一个的距离安置石墩,共38个,全长34米,石墩长1.31米,宽0.53米。碑志载:该桥上通秦汉,下达巴蜀。该桥距今已有余年,现过往行人仍在通过,为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研究清代桥梁的重要实物资料!
渡水溪古道: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大兴乡、火炬乡和民胜镇交界区域。自古有之,为官修米仓道重要支线。渡水溪为三山两溪交汇之处,为米仓道通江段重要交通枢纽,北上经草池、涪阳、平溪、碑坝接南江至汉中;西去经关渡达巴州;东南经得胜可下平昌江口。现存石级道路余米,梯道近级,残桥2座,记事碑3通;石级梯道最宽1.8米,级高0.15——0.18米,踏面0.25——0.30米。现存清光绪七年石刻记载了该段古道北可至汉南(汉中南郑),下可通三江,碑文有四川督抚下令老百姓要交一定的税收,用以维护道路之规定。古道保存现状较好,至今仍有行人往来。该段古道对研究米仓道走向具有重要的价值!
别有洞天石刻: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和汉壁道上诺水河景区牛角嵌左岸崖壁,面向西。崖壁开方形浅龛,长6米,高1.4米,龛内右读横排楷书“别有洞天”。上款为“宣统三年春”,下款为“即铨训导张文达题/候补州同张培远勘”。石刻保存完整,笔力遒劲!
鲁班寺:清代。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和汉壁道上诺水河镇鲁坝村。清代寺庙建筑,坐北向南,平面呈四合院布局。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歇山式风格,青瓦屋面。前殿、正殿明间均为双重檐,四角微翘,设内回廊,正殿面阔三间,前、后、左、右四面均施平身科斗拱十组,角科斗拱四组,斗拱均为三铺作。额枋、梁、挑上墨书“告维大清康熙伍拾贰禩岁次癸已正月拾九日”年款、工师姓名等,正殿下筑高台,台基面浅刻鱼、花草等图案。正殿前两侧各有踏道通左右厢房。该建筑装饰精美,翘角飞檐,飘逸俊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川陕省红江县政治保卫局旧址:建筑建于清代,徽派建筑风格。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和汉壁道上诺水河景区平溪街道。年红江县政治保卫局由新场坝迁设于该地,开展保卫苏区、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呈四合院布局,由前厅、正厅及左右厢房组成。穿斗台梁式粱架,青瓦屋面,硬山式,两侧有风火墙,有内回廊,前墙下部板壁花窗,室内夯筑三合土地面,廊及天井坝为青石地面,脊饰、卷棚天花、垂花柱齐全!
写字岩石刻:明至清。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板桥口乡通(江)楼(子)公路左侧高约20米的白砂岩崖壁上。共有石刻7幅,石刻年代早至明万历戊戌年(),晚至民国十年()。石刻内容有禁伐二郎庙界内树木的、有重修庙宇率众垂碑的、有察院和抚军门颁布禁止酗酒、女子亡夫后再嫁者听其便,禁止市棍乡豪填房入赘的两个告示。“天柱中原”4个大字,左右两侧有竖刻的上下款,上款为“万历戊戌季之春”,下款为“通江令刘昇书”,该处石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天柱中原石刻字体雄厚古朴,刚劲方整,对研究通江地方史及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板桥口二郎庙: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和汉壁道上板桥口乡街道。平面呈正方形,封闭式四合院布局,由前殿、正殿及左右厢房组成,穿斗梁架结构,青瓦屋面,歇山式顶,前檐设廊,青石地面,板壁格窗,垂花柱,排水设施齐全。左右次间墙壁上镶嵌“补修二廊庙碑志”、“功垂不朽”、“河西碑志”、“永定章程”7通石碑。二廊庙经多次补修,外观已不能反映当时的风貌,但它是研究通江寺庙建筑的参考!
狮儿梁佛尔岩石窟:唐代。位于涪阳至平溪老公路内侧高12.5米的白砂岩崖壁上。现存残龛2个,残像23尊,龛窟形式可辩的为外方内圆龛,龛内装饰有菩提树,从残像看两龛造像均为八部众,最具特色的是从左至右编号,1号龛为外方内圆双层龛,残高2米,宽2.8米,龛内造像大部分已毁,只存残像13尊及八部众头顶的孔雀、龙、飞天飘带及菩提树,方形外龛右侧龛口浅浮雕一飞天,头挽高髻,裸上身,下着长裙,戴腕钏,右手屈肘托钵,左手前伸,仰面从天上飘下,帛带飘于空中。该石窟形象生动,为研究通江石窟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佛爷河石窟:唐代。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草池乡。坐西向东,共有龛窟8个,造像32尊,题记1幅,均彩绘。龛窟形式有单层方形龛、单层圆形龛、双层圆形龛、外方内屋形龛四种。该石窟对研究通江佛教石刻艺术有重要价值!
佛尔岩塬石窟:唐代。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杨柏乡,分布在高约25米的白砂岩崖壁上。坐东向西,现有龛窟4个造像14尊。分南北两区,北区3龛造像11尊,南区1龛造像3尊,两区相距50米。石窟造像有七尊、三尊、单尊三种。雕刻较细致,特别是具有唐代风格的1号龛,在它处石窟中少见。该石窟造像被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大新发现,对研究通江境内宗教及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白乳溪石窟:龛凿于唐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东山乡。现存龛窟21个,造像尊,碑刻3通,经幢1个,题记4幅,分布在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分A、B、C、D四区,呈三角形布局。题记年代最早为唐开元二十一年(),最晚大宋元祐五年()。该处石窟雕刻精美,装饰华丽,堪称盛唐时期佳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蒲家湾蒲氏墓:清代。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铁佛镇。由墓冢、供桌、牌坊、石狮组成。牌坊上竖匾内刻“皇恩宠赐”、对联等文字及浮雕人物故事、戏剧人物、花鸟、动物等图案。牌坊前左右两侧各有一狮卧于平台上。右侧M1为蒲金麟及徐、丁氏三人合葬墓。该墓建筑数量多,雕刻精美,为研究墓葬制度、社会经济及建筑史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红军石刻标语军民合作:刻于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杨柏乡。此处标语面向西,共两幅,左侧为第一幅,内容“军民合作”,宽9.72米,高1.82米;第二幅为“消灭刘湘”及款,宽8米,高5米,均为右读楷书,单字“作”宽1.64米,高1.36米,笔画宽0.15米,深0.10米。“军民合作”这幅石刻标语,见证了川陕苏区军民关系,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太平红军粉壁墨书文献:该文献手书于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杨柏乡太平场街道民房上。分布在26栋粉壁墙上。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和《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土地法令》及《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文献共字,墨书楷体右读竖排,款为:“中国工农红四方面军第卅军第八十八师政治部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九号”。该文献弥足珍贵,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千佛岩石窟:唐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汉壁道和洋壁道终点通江县城。现有龛窟54个,内含崖墓1个,造像余尊,浮雕石塔1座,造像题记4幅,重妆题记2幅,碑刻2通。浮雕的七级宝塔极为精美,下层檐人字形斗拱和直斗重叠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门楣上的线刻图外,此为仅有。整个造像雕刻精细,造型丰满,线条流畅,薄衣轻快,堪称瑰宝,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石刻艺术、建筑、服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赵巧岩石窟:唐代。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汉壁道和洋壁道终点通江县城。坐东北向西南,唐人刻篆甚多,因年代久远,崖上刻石记要字迹磨灭和民间琢毁,仅存唐代龛窟15个,内含空龛1个,千佛屏1个,线刻佛像1尊,现存造像尊,题记4幅,碑刻1通。造像题材有佛、菩萨、普贤、天龙八部、西方净土变、弟子、毗沙门天王、力士、飞天等。造像的组合形式有单尊、三尊、五尊、七尊和多尊。该造像雕刻精美,薄衣轻快,线条流畅,为研究通江唐代佛教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年12月至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于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汉壁道和洋壁道终点通江县城。建筑建于明代。现存4栋单体建筑,呈四合院布局,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8平方米,建筑面积.96平方米。穿斗梁架结构,筒瓦屋面,悬山顶,板壁格窗格扇对开门,设前廊和内回廊,廊上有柱,青石地面!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年12月至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设于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汉壁道和洋壁道终点通江县城。是红四方面军及川陕革命根据地最高政治宣传机关。建筑建于清代。旧址原为通江县学宫,呈“田”字形复式四合院布局,坐北向南。由前厅、中厅、正厅和左、中、右厢房组成,均为穿斗梁架结构!
中共川陕省委党校旧址:年2月川陕省委党校创办于此至年。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汉壁道和洋壁道终点通江县城。旧址原为东皋书院考棚,建于清乾隆年间,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3平方米,平面呈“7”形,高二层,穿斗梁架,砖木结构,青瓦屋面,歇山式顶,前檐设廊,廊上有方形廊柱,玻璃窗!
书院街红军石刻标语:刻于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汉壁道和洋壁道终点通江县城。分布在川陕省委党校旧址西南临街的台基石墙上。在石墙上从右至左横排阴刻楷书“赤化全川”4个大字,左侧阴刻楷书“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制一九三三年”3竖行款。该幅石刻标语系年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工作人员、广州市原市长朱光手书,总政治部錾字队錾刻而成。标语字体端重,运笔沉稳劲利,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和重要的革命纪念意义!
红军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刻于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米仓道上、汉壁道和洋壁道终点通江县城。分布在高15米,宽24米的崖壁上。在崖面上从左至右横排阴刻楷书“争取苏维埃中国”7个大字。该幅标语系年底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员汪易手书,翌年初,川陕省委錾子队刻成。该标语是红四方面军入川后的第一幅石刻标语,字体雄健有力,十分醒目,具有极其重要的革命纪念意义!
洋壁道和荔枝道主要文化遗产
碑坡古道:始建年代代考。巴中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洋壁道通江境文胜乡白石寺村。现保存较好,长约米,最宽处1米,全为人工用不规则的石板拾级铺设而成,共有石梯级。古道右侧二岩上的崖壁尚存石刻题记一幅,崖体坐东北向西南,在崖面上开一浅龛,龛内从右至左阴刻36竖行行楷文字,其题名为“修碑坡路赞”。左侧浅龛有“古白石县”石刻。这条古道上接万源通陕西洋县,下达通江县城!
红四方面军八一纪念会会址:清代建筑,位于荔枝道上洪口境。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年8月1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在永安坝三教寺召开纪念大会,陈昌浩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局势,指出了中心任务是坚决消灭敌人,巩固扩大苏区,争取全国苏维埃的胜利,会议的召开给予了广大指战员高昂的斗志和百倍的胜利信心。会址原为三教寺,坐北向南由山门、中殿、正殿及左右厢房组成两进四合院布局,穿斗木结构,青瓦屋面,悬山式建筑风格。山门随檩墨书:“民国九年岁在庚申春三月穀旦”,山门呈八字形与左右院墙相连。中殿明间正檩墨书大清道光五年款,正殿明间檩上墨书:皇清康熙伍拾伍年正月初二日吉旦。会址为研究川陕苏区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佛尔岭石窟:唐代,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洋壁道通江境文胜乡白石寺村。现存龛窟18个,内含空龛2个,造像尊,碑刻1通,分布在二块自然巨石及一崖壁上,分东、西、南三区,呈三角形布局,白砂岩石质。龛窟形式有外方内圆三层龛、外方内圆双层龛、外方内帐形龛、外方内屋形龛、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六种。以佛教造像为主,也有佛道合龛造像,佛教造像题材有佛、化佛、菩萨、弟子、力士、天王、天龙八部、阿修罗及供养人像等;道教内容主要为表现道教崇拜形象。造像组合形式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及多尊组合。该石窟是研究佛道合龛石窟艺术和佛道并存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白石寺:清代,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洋壁道通江境文胜乡白石寺村。由前殿、中殿组成,间距5.7米,分别建于清康熙伍拾伍年()和清乾隆三十五年(),采取严格对称的轴线布局。建筑为穿斗抬梁式混合木结构,青瓦屋面,单檐歇山式顶,四角微翘,檐下设卷棚,设外回廊,下部为板壁格窗,上部为编壁墙,下筑高台。檩上墨书“皇清康熙伍拾伍年岁次丙甲正月拾壹大吉良辰监立”,装板、雀替等构件上雕喜鹊闹梅、鱼、折枝花卉、镂雕缠枝花卉等,梁、柱均彩绘缠枝花卉及云纹图案,台基面雕动物图案。白石寺主体建筑用材硕大,工艺精湛,配置得体,颇具匠心,对研究清代古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红云崖红军石刻标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洋壁道上沙溪境内。年3月,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錾字队选此高崖,初时准备刻一条“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标语,当刻好“国民”二字时,川陕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来此视察,觉得这条标语字数太多,镌刻于崖气魄不大,不太壮观,便改刻了“赤化全川”四字,由巴中恩阳一姓张的小学教员书写,同年7月刻成。该标语字迹工整,笔力遒劲,堪称世界之最!
毛浴古镇遗址:明代至清,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洋壁道上重要水路码头毛浴镇。毛浴古镇,旧名龙舌镇,扼县东、北水陆交通要冲,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势平坦狭长,形似一长龙卧于水面,距县城13千米。明末兴场,明清两代皆为川东北军事重镇,旧时亦为县内最繁华的水码头之一。古镇房屋沿河岸线状布列,居民房屋为土木或砖木穿斗结构,青瓦屋面,青石板街道,古镇四周有残存护堤及城墙。该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甚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
得汉城:位于通江县城东43公里的苦草坝(今永安区场镇所在地),现存东、南、西、北四城门和一新建排楼门。城内地形为一坝(中坝),二楼(鼓楼、高鼓楼),良田亩,人口千余。该城堡始建于秦朝晚期(公元前年前后),系刘邦登基做皇帝后授予“得汉”之名而得名。历为兵家重镇,宋列四川“八柱”之一,城内古迹甚多,尤以历代石刻题记为最,仅东、南门外崖壁上就有明清时期的石刻题记23幅,其中题字3幅,对联3幅,诗词12幅,其它5幅。这些石刻题记内容全都与得汉城的历史、山川、人文有关,书风各异,楷、行、草皆有,诗、联、文俱全,融书法、诗文及石刻艺术于一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城堡序列中,该城堡拥有2年跨朝代断续应用史的古城堡经典文化遗产!
擂鼓寨遗址: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通江河左岸三级台地上。遗址地处擂鼓寨北面和南面悬崖下的缓坡地带上,分东区和西南区。年文物普查中得到确认,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西南区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平方米,文化层深3米,共分9层,共出土石器、陶器等件(片)。通过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对,该遗址绝对年代为距今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具有典型的土著文化特征,代表的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原始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四川龙山文化谱系和类型上的空白,对研究川东北地区史前文化起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既是文化宝库,也是自然奇观,既凝聚了民族智慧,也展示了壮丽河山。蜀道印记着先辈开天辟地,征服自然的伟岸身影,留给我们的是坚韧不拔,顽强开拓的拼搏精神!用这样的精神去申遗,我相信蜀道精神很快会影响世界!
通江古道上的明珠远不止这些,这里仅列举部分,另有众多的自然奇观和连接这些古道的历史古城,小编将竭力为你推出,敬请期待!申遗是一件大事,也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保护好这些遗产,为家乡尽力!
特别申明:资料来源于通江县文物局,版权所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更多经典长按二微码,敬请土方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的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