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简介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城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人多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该方言语系细软柔美,故称“吴侬软语”;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也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
2.行政区划
苏州下辖5个市辖区(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代管4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全市面积.42平方公里。
3.环境资源
苏州地处东经°55′~°20′,北纬30°47′~32°02′之间。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总面积的2.7%。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苏州古城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泽;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当地河网密布,土地肥沃,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4.历史苏州
从夏朝开始,苏州就有了文字记载,至今已逾四千年。这里古为吴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对姑苏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阶段有:
春秋·吴-强吴时代、争霸舞台: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公元前年,苏州又成为越国都城。
三国·吴-东吴故都、孙氏基地:东汉末年,吴郡的孙氏崛起,成为后来的三国之一。汉献帝建安元年(年),孙策攻克吴郡郡城吴县(苏州),将其作为政权的统治中心。此后一直到年,苏州一直是江东孙氏政权的首都。
隋朝-始得今名、运河都会:隋开皇九年(年),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改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的开始。隋炀帝在此开通南北大运河,苏州成为运河沿岸四大都会(楚州、扬州、苏州、杭州)之一。
唐朝-江南首郡、东吴雄州:中唐以后,苏州日趋繁华,由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上升为全国性经济文化中心,已经超越了繁荣一时的扬州,发达程度仅次于都城长安。
明朝-富甲天下、绝冠中华:年,朱元璋的军队改平江路为苏州府,直隶南京。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出现在当时的苏州,这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清朝(鸦片战争以前)-江苏首府、园林之城:明、清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清代,苏州事实已为东南最发达的都会。明清之际的苏州是东半球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之一,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当于今日之纽约。
这一时期,苏州也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扬州)之一。明清两代苏州也建造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
晚清-太平天国:年(庚申年)6月2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克苏州,废苏州府,改为苏州郡,作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当时建成李秀成金碧辉煌的太平天国忠王府。
和苏州有关的历史名人有:
5.文化苏州
苏州历史悠久,孕育了独特的姑苏文化。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可以说,整个苏州的园林建筑、丝绸刺绣、民俗民风、绘画、书法、篆刻、诗文流派等方方面面都是姑苏的文化积淀。
“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处处可见对历史的铭刻、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姑苏城外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等,点缀于太湖之滨,另有同里、周庄、甪直、木渎等水乡古镇,这些都使苏州形成了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的、富有江南风情的文化色彩。描述苏州的诗词有以下作品:
苏州评弹:提到姑苏文化就不能不说具有浓重江南风韵的苏州评弹艺术。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余年至今不衰。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
苏州园林:苏州是园林之城,共有大小园林余座。多为私家园林、园林造景多抒发了主人的情感,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其中,别具一格的苏州古典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古典园林中,以私家园林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四座古典园林,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取胜。苏州另有园林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集中了宋元明清以来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融建筑、园艺、雕刻、绘画、诗文、工艺美术于一体。
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形成的,是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这些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而且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苏州美食:苏州是东部饮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饮食文化之一(京式、苏式、广式)—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
苏州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松鹤楼”是老字号的苏式餐馆;“老苏州茶酒楼”以传统苏帮菜而闻名;“朱鸿兴面馆”和“绿扬馄饨”等物美价廉,比较适合大众消费。遍布苏州的面店,表明浇头品种很多、讲究汤水的苏式面条是广受欢迎的小吃。
美食街:太监弄、十全街、学士街、李公堤、凤凰街等,碧凤坊、李公堤为中国餐饮文化名街。
苏式招牌菜:松鼠桂鱼、响油鳝糊、蟹粉蹄筋、清溜虾仁、氽糟、母油整鸡、太湖莼菜汤、雪花蟹斗、樱桃肉、酱汁肉、薰鱼、(鱼巴)肺汤、三件子、密汁火方、暖锅、枣泥拉糕等。
苏式糖果:轻糖松子、粽子糖、浇切片、三色松子软糖、脆松糖、松子南枣糖等。
苏式蜜饯:苏州制作蜜饯的历史可上溯到三国时代,清代是苏式蜜饯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张祥丰”最为著名,历来是“宫廷食品”。苏式蜜饯现有多个品种,以金丝蜜枣、奶油话梅、金丝金桔、白糖杨梅、九制陈皮最为著名。
6.科技教育
苏州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和中科院苏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园区生物纳米园成为首个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9年末,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5万人。
截至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全市80%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1.3%。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4万件和9.8万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7件,累计达75件。苏州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并顺利通过全国版权示范城市验收。
截至年末,苏州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含幼儿园),在校学生.28万人,毕业生30.78万人,教职工总数9.7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95万人。在苏州的普通高等院校20所,独立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9.22万人,毕业生4.97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4万人,毕业生1.94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99.9%,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在%,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7%。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达到63.3%。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7.交通情况
公路:截至末,苏州市公路总里程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公里。
苏州市区有5个长途客运站:苏州北广场汽车客运站、苏州汽车北站、苏州汽车南站、苏州汽车西站、吴中汽车客运站。
铁路:苏州市区共有苏州站、苏州北站、苏州园区站、苏州新区站、唯亭站等5个铁路客运站及一个货运站苏州西站,除此之外郊县还有昆山站、昆山南站、阳澄湖站等3个铁路客运站。
苏州站是上海铁路局直属站,是京沪铁路中办理旅客运输的一等站,位于苏州古城区北端外城河北岸。
航空:
水运:苏州港是2年由原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张家港港、常熟港和太仓港三港合一组建成的新兴港口,原三个港口相应成为苏州港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8年,苏州港投入使用个左右的万吨级码头,张家港港和太仓港区年货物吞吐量均超过1亿吨。
地铁:截至年,苏州已开通1号线、2号线、4号线、4号线支线,总长公里。规划7条轨道交通线路,远期规划为9条线路,规划总里程(含延伸段总长)公里。
有轨电车:苏州高新区共规划8条线路,总长km。总体定位为高新区内部公交骨干系统,是苏州地铁的延伸、过渡和补充;是满足客流需求,适应并引导城市发展,展示高新区特色风貌的生态公交系统。年9月11日,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开工建设,年10月26日建成通车。
8.经济概况
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4.5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2万美元。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50%。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增长10.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亿元,增长5.9%。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8万户,总注册资本4.4万亿元,苏州成为省内首个市场主体总量超过万户的城市。全年新增私营企业8.3万户,增长27.7%;新增个体工商户10.9万户,增长12.3%。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分别增长57.1%和19.1%。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亿元,全年新设外商投资项目个,实际使用外资60亿美元。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亿元,其中出口亿元,进口亿元。主要的外资企业有:
9.港口情况
苏州港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河段,西起长山(张家港与江阴交界处),东至浏河口南(太仓与上海交界处),港口岸线顺直、河床稳定、水域开阔、水深流急、不淤不冻。其东南紧邻上海,西南为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咽喉,靠近国际航线,是长江出海口的天然良港,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海运的优良环境。
苏州港地处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外交通十分便捷。张家港、常熟和太仓三个港区陆路距上海市区分别为km、80km和50km;距苏州市区分别为km、60km和75km,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综合交通系统发达,境内有沪宁铁路、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和苏昆太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国道、国道和国道和锡太一级公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苏嘉杭高速公路和苏通长江大桥连接南北,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横卧北侧的长江更是通江达海的重要水运干道。
苏州港有三个港区: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
张家港港区:建港起步于8年,年批准为对外籍船舶开放一类口岸。港区开设有多条国际集装箱航线,经上海或香港中转,同世界上一百多个港口有货运业务往来。
张家港港区是全国主要的木材进口地,预计今年全年的木材进口量将达到万立方米。根据“立足港口装卸基础、拓展港口货运市场、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升港口核心能力”的经营方针,以及建立大市场、大货主、大联合、大经营和大集团的发展思路,努力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为客户提供了独特的、高效的、可靠的、经济的物流全过程的所有相关服务。
常熟港区:始建于年8月,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籍船舶开放,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已开通的内外贸航线,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实现通商通航。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沿江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和镇南铁路等快速交通基础设施集于一地的常熟港区,对物流平台的建设更是雄心勃勃。早在几年之前就与比利时威特隆仓储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常熟威特隆仓储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林木业产品的装卸、仓储、保税和分销,拥有保税仓库3座,共20多平方米,室内保税仓储能力达到15万吨,室外仓储能力达到30万吨。常熟港区正通过增大软件和硬件建设的力度,努力建成一个货种特色明显、货源支撑稳定、货物快速涌流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平台。
太仓港区:开发建设起步于年。年11月省政府批准太仓港港口开发区为省级港口开发区。年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年10月国务院特区办把太仓港区列为重点联系的省级开发区。年9月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原太仓港为集装箱中转港。现已开通的内外贸航线,可以通往世界各地及国内的沿海、长江沿线、京杭运河等港口。
太仓港区紧紧围绕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规模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快建设集装箱、件杂货和化工品等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化工、煤炭、钢材、建材和木材等物流园区的建设,建立以江海联运为主导的水路运输模式,充分利用上海、苏锡常地区的腹地优势,大力打造苏州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年,整个港区已建成堆场20多万平方米,室内仓储2万多平方米,其中保税区仓储面积达到平方米。